发前夜,W某曾告诉他,B某性格残忍,原籍有重案在身,手持长枪,此次同行是为做一笔生意,如果他未能在某时间前归来,可能就是被B某害了。
这一线索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某年某月,A地公安局接到从D地刑警大队发来的关于B某的协查通报,包括B某的模拟画像以及家庭住址。
A地警方决定以B某的户口问题为契机,将他调到派出所,再适时予以抓捕。当警察敲响B某家门时,B某正准备掏枪反抗,但看到母亲走出来,他放弃了抵抗,被警方当场抓捕。
经连夜搜查,在其父母居住的卧室多用柜内搜出一支子弹己经上膛的“54”式手枪,另外还有子弹64发,成捆的现金110万元。凌晨7时,专案组侦查员在火车站附近铁道护坡处起获“56”式半自动步枪,不久在D地起获“81”式自动步枪。
与此同时,A地公安局刑科所对缴获的枪支等物品进行技术检验后认定:在其家中搜出的“54”式手枪枪号与某月某日D地某团场J警长被杀害后抢走的手枪枪号相同;提取的“56”式半自动步枪是A地“某月某日”案中执勤岗哨被抢的那支;在B某家中搜出的一双胶鞋与C地“某月某日”案现场提取的足迹认定同一。
至此,罪大恶极的、某年暨某年全国一号案件主犯B某终于落网。
七、心理剖析:B某的犯罪心理
7.1 反社会人格的形成
B某的犯罪行为反映了其严重的人格障碍。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 - 5)的诊断标准,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无视和侵犯他人权利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通常始于15岁。
B某的行为表现出以下典型特征:
1. 无视社会规范和法律:B某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小偷小摸,成年后更是多次因盗窃罪被判刑,最终发展为持枪抢劫杀人。
2. 欺骗性:B某能够在狱中伪装成积极改造的犯人,甚至获得减刑,同时却在暗中策划犯罪。
3. 冲动性和攻击性:在犯罪过程中,B某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对军警和平民都毫不留情。
4. 缺乏懊悔之心:在整个犯罪过程中,B某没有表现出任何对自己行为的悔意,甚至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报复。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B某的犯罪心理形成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童年创伤:年幼丧父,被母亲遗弃在农村,长期缺乏关爱和安全感,
2. 社会排斥:超龄入学、学业失败、就业困难等经历,使B某感到自己被社会排斥和歧视。
3. 牢狱经历:在狱中遭受欺凌和不公正待遇,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社会的仇恨和报复心理。
4. 挫折 - 攻击理论:B某在面对生活挫折时,不是通过积极方式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暴力攻击和报复社会。
7.2 犯罪动机的演变
B某的犯罪动机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1. 初期动机:生存需求:B某最初的犯罪动机是为了获取生存所需的资金,补贴家庭经济的窘迫。
2. 中期动机:报复社会:户口无法恢复、在社会中感受到的歧视,让B某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试图通过违法犯罪“找寻公道” 。
3. 后期动机:权力欲望:在多次成功逃避追捕后,B某似乎喜欢上了掌控他人生命、肆意妄为的感觉,犯罪行为愈发疯狂。
B某在审讯中曾说:“他们处处为难我,这个社会不公平,所以必须要报复。” 这句话深刻反映了他扭曲的心理状态和犯罪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B某的犯罪动机中还包含着对子女的扭曲的爱。他在狱中曾对狱友发誓,出狱后要赚大钱,为两个孩子买房买车,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种扭曲的爱,成为了他犯罪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八、社会影响:从个案到制度变革
8.1 对中国刑侦技术的推动
B某案被公安部列为某年“1号案件”、某年中国十大案件之首,国际刑警组织也将其列为某年世界第三要案。这起案件的侦破过程,推动了中国刑侦技术的重大进步。
首先,案件推动了枪弹痕迹鉴定技术的发展。在案件侦破过程中,C某发明的用特制铝箔胶片提取弹头膛线痕迹的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中国的枪弹痕迹鉴定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C某在回忆案件时说:“我用一把手枪击发3000枚子弹,然后一枚一枚照相,一一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