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案规律预测下一个可能的作案地点。侦查员们查阅了杨新海近10年的流浪轨迹,发现他有在废旧房屋、涵洞、桥洞等地栖身的习惯。据此,专案组在西省交界的荒野地带部署了大量警力,进行拉网式搜索。
与此同时,警方还发动了大规模的群众举报工作。在杨新海可能出没的地区,张贴了数十万份悬赏通告,公布了他的体貌特征和作案手段。这种"警民结合"的侦查模式,很快收到了成效。2003年11月12日,山东省菏泽市村民王某向警方举报,称在当地一个废弃的砖窑厂见过一个体貌特征与通告相符的男人。
3.3 荒野擒凶:黎明前的最后较量
2003年11月13日凌晨,专案组根据举报线索,对菏泽市巨野县境内的废弃砖窑厂展开包围。当侦查员掀开一个破旧草棚的帘子时,看到一个蜷缩在角落的男人正在狼吞虎咽地吃着捡拾来的馒头。他正是杨新海。
"不许动!警察!"随着一声断喝,杨新海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恐,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他没有反抗,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知道你们会来。"搜查中,警方在他随身携带的布袋里发现了一把自制匕首、少量现金和几本破旧的武侠小说。
审讯过程异常顺利。杨新海对自己在2000年至2003年间实施的26起故意杀人、QJ、抢劫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他甚至能清晰地回忆起每一起案件的作案时间、地点和细节,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当审讯人员问他为何要杀害那么多无辜的人时,他平静地回答:"我就是想看看人Si 的样子,就是想尝尝Sha 人的滋味。"这种冷漠到极致的回答,让在场的审讯人员不寒而栗。
3.4 证据固定:还原恶魔的犯罪图谱
为了固定证据,专案组组织了庞大的勘察队伍,对杨新海供述的26个作案现场进行了重新勘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乡的一个案发现场,侦查员通过挖掘,找到了杨新海当年掩埋的凶器——一把带血的锄头。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的一个案发现场,技术人员利用血迹荧光反应技术,在墙壁缝隙中发现了残留的血迹,经DNA鉴定,确认为受害者所留。
通过对杨新海作案工具、足迹、生物检材等证据的系统分析,警方绘制出了完整的犯罪图谱,清晰地展现了他的作案规律和心理特征。这份图谱不仅为案件审判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支持,也为犯罪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西、恶之根源:犯罪心理的深度解构
杨新海案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仅因为其作案手段的残忍和被害人数的众多,更因为他身上所展现出的极端反社会人格特征。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对他的成长经历、作案手法和审讯记录的深入分析,试图揭开这个"杀人恶魔"背后的心理动因。
4.1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典型样本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诊断标准,杨新海的行为完全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要件:
? 无视法律与社会规范:从早年的偷窃、QJ未遂到后来的连环杀人,他始终处于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对立面。
? 欺骗性与操控性:在流浪期间,他常常伪装成老实巴交的农民工,骗取他人信任,为作案创造条件。
? 冲动性与缺乏计划性:虽然作案地点有一定规律,但具体目标的选择往往具有随机性,缺乏周密计划。
? 易激惹与攻击性:极小的挫折都可能引发他的暴力行为,如在盗窃时被发现就立即杀人灭口。
? 无视安全:多次在人口密集的村庄作案,完全不顾及暴露的风险。
? 缺乏责任感:对家庭、社会没有任何责任感,甚至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社会。
? 缺乏懊悔之心:在审讯和庭审过程中,从未表现出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丝毫歉意,反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替天行道"。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分析杨新海案时指出:"他的反社会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童年的情感剥夺、家庭的残缺、社会的歧视,一步步将他推向了深渊。"
4.2 创伤记忆与暴力代际传递
杨新海的童年充满了创伤记忆。母亲的精神失常使他无法获得正常的母爱,父亲的冷漠让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学校,他因性格孤僻而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在社会,他因学历低、无技能而屡屡碰壁。这些创伤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更值得关注的是,杨新海的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