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章 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

恶性循环。心理学研究表明,高承勇对儿子的态度与对妻子不同,他很少对儿子施加暴力,甚至表现出一定的期望,这种复杂的家庭互动模式也为研究犯罪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提供了样本。

4.3 自卑情结与病态补偿

高承勇身高1.70米,相貌普通,高中辍学后长期在社会底层挣扎,这种经历使他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情结。为了补偿这种自卑,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通过剥夺他人的生命来获得扭曲的掌控感。在审讯中,他曾坦言:"看到她们害怕的样子,我心里就觉得很舒服,觉得自己很强大。"

犯罪学家发现,高承勇的作案间隔时间与他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1998年是他作案最密集的一年,而这一年恰好是他生意失败、婚姻矛盾激化的时期。这种"生活挫败-暴力宣泄"的模式,反映了他通过犯罪行为来缓解心理压力的病态机制。每当他在现实中遭遇挫折时,就会通过杀人来重建内心的平衡,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他彻底吞噬。

4.4 道德认知的彻底崩塌

高承勇的道德认知体系在成年后逐渐崩塌。他在审讯中表示,自己从未将受害者当作活生生的人,而是视为"可以随意处置的物体"。这种认知扭曲使他能够毫无愧疚地实施杀戮,甚至在案件告破后,他最关心的不是受害者家属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案子会不会影响儿子"。

心理学测试显示,高承勇的智商处于中等水平,但认知方式非常偏执。他将自己的所有不幸都归咎于社会和他人,从未反思过自己的行为。这种片面的认知方式,使他无法建立正常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最终成为漠视生命的"杀人机器"。

五、城市伤疤:案件引发的社会震荡与反思

白银连环杀人案的破获,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起跨越28年的悬案不仅是一个刑侦奇迹,更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变迁、法治进步和民众心理的重要窗口。

5.1 公众恐慌与城市记忆

案件侦破前,白银市长期笼罩在恐惧之中。许多女性下班后不敢单独回家,晚上出门必须结伴而行,甚至有家庭因恐惧而举家搬迁。这种恐慌情绪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几代白银人共同的创伤记忆。一位当年的受害者家属回忆:"那时候晚上听到敲门声心都会跳出来,生怕那个恶魔就在门外。"

案件破获后,白银市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市民们自发走上街头,燃放鞭炮,表达积压多年的情绪。但与此同时,许多人也陷入了沉思:一个在身边生活了28年的"老实人",怎么会是双手沾满鲜血的恶魔?这种对身边人的不信任感,成为案件留下的另一个社会后遗症。

5.2 刑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白银案的侦破,见证了中国刑侦技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式发展。从1988年依靠人工排查到2016年运用DNA技术锁定真凶,这28年的追凶历程,恰好对应了中国刑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 物证技术阶段(1980-1990年代):以指纹、足迹等传统物证为主,技术手段有限。

? 生物检材阶段(2000-2010年代):DNA技术开始应用,但数据库容量和分析能力不足。

? 大数据与基因技术阶段(2010年代至今):基因测序技术突破,全国DNA数据库完善,实现了从"由案到人"到"由人到案"的转变。

白银案的破获,推动了全国公安机关对积年旧案的重新梳理,各地纷纷成立"冷案专案组",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攻克悬案。据统计,2016年后全国破获的20年以上悬案数量较此前增长了300%,白银案成为中国刑侦技术进步的标志性事件。

5.3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完善

案件暴露的城市治安漏洞,促使白银市乃至全国加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 技防升级:在全市重点区域、小区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实现"天眼"全覆盖,弥补当年开放式小区管理的不足。

? 群防群治:建立社区警务室,组织居民成立治安联防队,形成"邻里守望"的防控网络。

? 重点人群管理:对有犯罪前科、心理异常等重点人群建立动态管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风险。

? 公共安全教育:开展针对女性和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培训,提高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白银市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公众安全感指数从案件高发期的62%提升至2023年的96%。

5.4

不想错过《大案要案详情录》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