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犯罪史上也属罕见。"一位国际犯罪学家在接受采访时说。
案件的国际曝光给广州警方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让广州市的国际形象受到了一定影响。广州市政府和警方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迫切希望早日破案。
4.4 社会反思:流动人口管理的漏洞
广州"雨夜屠夫"系列杀人案的发生,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反思。
案件调查发现,18名受害者中,大部分是外地来广州打工的年轻女性,其中不少是站街女。这些女性流动性强,社会关系复杂,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机制。
"如果这些女孩的身份能够得到更好的登记和管理,如果她们的安全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也许这些悲剧就不会发生。"一位社会学家在接受采访时说。
案件还暴露了当时广州社会 治 安 管 理 不足。在案件持续的西年多时间里,凶手能够多次作案而不被发现,反映出当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漏 洞。
这起案件之后,广州市政府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完善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
五、法网恢恢:恶魔的终结
5.1 关键突破:最后一位幸存者的报案
1994年9月19日,这起持续了西年半的连环杀人案终于迎来了转机。
当天凌晨,一位名叫萨阿妲蒂的28岁维吾尔族姑娘向警方报案,称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
萨阿妲蒂告诉警方,几个小时前,她在街头等车时,一名中年男子开着一辆小卡车停在她旁边,称可以载她一程。萨阿妲蒂见对方样貌端正,言语真诚,便上了车。
然而,当车子行驶到红埔村附近一处偏僻地带时,男子突然停车,露出了狰狞面目。萨阿妲蒂意识到大事不妙,连忙推开车门逃跑,并一头扎进了附近的垃圾堆里。
萨阿妲蒂在垃圾堆里藏了一个多小时,首到听到对方开车离去的声音。然而,当她从垃圾堆里钻出来时,却再次遭到了男子的袭击。
男子死死掐住萨阿妲蒂的脖子,意图置她于死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附近有村民开车路过,男子听到声响,慌忙驾车逃离。
萨阿妲蒂向警方提供了男子的体貌特征和车辆信息,这些关键线索立即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
5.2 恶魔现形:罗树标的真实身份
根据萨阿妲蒂提供的线索,警方迅速锁定了一个名叫罗树标的中年男子。
罗树标,40岁,广州市人,有多次盗窃前科,目前从事个体运输工作。警方发现,罗树标完全符合之前对凶手的画像:熟悉广州地形,有一辆0.6吨的小货车,单身居住,有性 变态倾向。
更重要的是,罗树标在1992年5月曾因嫖娼被警方抓获,在工读学校收教期间,他偶然得知警方正在调查一系列女性被杀案件。
当时,罗树标以为自己己经暴露,但警方并没有将他与这些案件联系起来,不久后便将他释放。这次经历后,罗树标曾考虑过收手,但他内心的恶魔却无法停止作祟。
1994年9月19日下午,警方对罗树标的住所进行了突击搜查。在那里,他们发现了大量令人震惊的证据:
1. 床头铺满了女性的衣物,床头柜里有上百件穿过的女性内裤和乳罩。
2. 一个上锁的大衣柜中,十几个巨大的玻璃樽里浸泡着被割下的女性乳房和阴部组织。
3. 一个用铁丝制作的女性模特,身上披着多块缝合起来的人皮。
4. 一本详细记录犯罪过程的笔记本,里面记载了19起案件的细节。
面对这些铁证,罗树标无法抵赖,只能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5.3 罪行累累:罗树标的犯罪事实
在审讯中,罗树标详细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他承认,从1990年2月至1994年9月期间,他共作案19起,杀害了18名年轻女性。这些受害者多为外地来广州打工的年轻女性,其中不少是站街女。
罗树标的作案手法基本相同:他通常会在雨夜或深夜时分,驾驶小货车在街头寻找目标。他会以搭载顺风车或提供工作机会为借口,将受害者骗上车,然后带到偏僻处实施强奸和杀害。
罗树标告诉警方,他之所以选择在雨夜作案,是因为雨水可以冲刷掉他留下的痕迹,有利于他逃避警方的追捕。
"每次作案后,我都会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满足感。那种感觉,比和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