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4章 黄伯抢劫谋杀案

一、新界阴影:连环劫杀案的惊现

1.1 系列案件的开端与特征

1990年的香港新界地区,社会治安相对稳定,但一场持续两年的血腥阴霾即将笼罩这片土地。′2*c′y/x~s\w/.?o`r*g_1990年5月12日凌晨,屯门区发生了第一起疑似"黄伯"所为的抢劫谋杀案。一名42岁的便利店店员在打烊后遭到袭击,头部被钝器重击致死,店内现金被洗劫一空。案发后,警方在现场发现一张字条,上面用红笔写着"黄伯到此一游"的字样,这成为了这一系列案件的标志性特征。

随后的两年间,新界多个区域陆续发生了性质类似的抢劫谋杀案。根据警方记录,从1990年5月至1992年7月,共发生了10起被认为是同一人所为的案件,其中9起导致被害人死亡。这些案件主要集中在屯门、元朗、大埔等新界地区,作案时间多在深夜至凌晨时分,目标通常是便利店、小超市、报摊等小型商业场所的值班人员。

1.2 残忍的作案手法

"黄伯"的作案手法极其残忍且具有高度一致性。他通常选择单身值班的店员作为目标,使用铁锤、铁棒等钝器作为主要凶器,对被害人头部进行多次重击,导致被害人当场死亡或在短时间内死亡。在一些案件中,被害人的面部被刻意破坏,这使得警方难以通过面部特征确认被害人身份。

与一般抢劫案不同的是,"黄伯"似乎并不特别在意财物的数量。在几起案件中,他只拿走了收银机中的少量现金,有时甚至留下了数额更大的现金。这种行为模式让警方推测,他的主要动机可能不仅仅是抢劫,而是享受暴力过程本身。

更令人不安的是,"黄伯"每次作案后都会在现场留下带有自己签名的字条,上面通常写着"黄伯到此一游"或类似的挑衅性语句。这些字条成为了警方确认案件关联性的重要依据,也显示出凶手对警方的极度藐视。

1.3 被害人与现场分析

通过对10起案件的分析,警方发现被害人呈现出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多为40-60岁之间的男性,工作时间固定,通常在深夜独自值班。这表明"黄伯"可能对目标进行了精心选择和跟踪,专挑防御能力较弱的对象下手。

现场勘查显示,"黄伯"具有较强的反侦察意识。他很少在现场留下指纹或其他生物证据,作案时可能戴着手套和其他防护装备。此外,他似乎对新界地区的道路和监控布局有一定了解,能够在作案后迅速逃离现场而不被发现。

在部分案件中,警方还发现了一些特殊线索:例如,在屯门某便利店的案件中,现场发现了少量木屑,分析表明可能来自某种特定类型的木制工具手柄;在元朗的一起案件中,附近的监控摄像头在案发前几分钟被故意破坏,显示凶手可能提前踩点并熟悉周边环境。

二、警方攻坚:追踪"黄伯"的日日夜夜

2.1 专案组的成立与初期调查

面对这一系列残忍的抢劫谋杀案,香港警方于1991年3月正式成立了"黄伯案"专案组,由有组织罪案及三合会调查科(俗称"O记")的高级督察陈志强担任组长。专案组汇集了刑侦、法医、痕迹鉴定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全力追查"黄伯"的下落。,墈.书¢屋¨晓+说′王~ ¨追^嶵-辛¢漳!洁-

初期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分析案件的共同点,寻找可能的犯罪模式;二是调查被害人的社会关系,排除个人恩怨导致的谋杀可能;三是收集现场证据,试图锁定凶手的身份特征。

警方首先对10起案件的时间、地点、作案手法等进行了详细比对,发现这些案件虽然分布在新界不同区域,但都位于主要公路附近,这表明凶手可能拥有交通工具,能够在短时间内跨区域作案。此外,案件多发生在每月的农历初一或十五前后,这一发现引起了警方对凶手可能存在的某种迷信或仪式性动机的猜测。

2.2 物证分析与技术突破

专案组对现场发现的所有物证进行了细致分析。在屯门便利店案件中发现的木屑被送往政府化验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木屑来自一种特定的东南亚硬木,常见于传统木工工具的手柄制作。这一发现让警方推测凶手可能从事与木工相关的工作,或有使用此类工具的习惯。

此外,警方还对现场留下的字条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笔迹鉴定,专家确定这些字条均为同一人所写,且书写者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可能接受过中文书法训练。字条上的墨水分析显示,使用的是一种常见的红色墨水,但其中含有

不想错过《大案要案详情录》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