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尔干的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战争似乎是经常的事。′衫?叶/屋. \更′辛!醉`筷/
自从几十年前奥斯曼在与罗斯国的战争中战败,原先被奥斯曼吞并的巴尔干诸国也因此独立,保加利亚国、罗马尼亚国、塞尔维亚国的独立让奥斯曼几乎丧失了原本在巴尔干地区的领土。
如此屈辱深深的刻印在每个奥斯曼人的心里。
曾经的他们是如此的强大疆域横跨三大洲,而现在却被那些欧罗巴人称作病夫。
外部战争的不断失败,加之内部矛盾愈演愈烈,这个国家己经处于风雨飘摇之时。
不过他们好歹也是曾经的一大强国,深厚的底蕴让他们如今仍旧在苟延残喘。
作为奥斯曼的现任苏丹哈米德自然知晓如今他们面对的困境,虽然他通过建立独裁统治保证了自己在国内的绝对权力,但他很清楚,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实则暗流涌动。
特别是在他执政之初就在与罗斯国的战争中失去了巴尔干的土地这件事,导致那些反对派经常以此攻击他。
哈米德知道必须重新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威望,不然他的独裁统治迟早有一天会走到末路。
他一首在寻找这样的一个机会,而现在他似乎等到了。
远方的秦国和罗斯国似乎爆发了一场百万规模的战争,罗斯国原先布置在巴尔干和高加索的军队被调走了许多支援前线。
他或许可以趁着这次机会一雪前耻。
当然,他并不打算首接和罗斯国发生冲突,他想要做的实际上是趁着罗斯国无暇西顾之际收复在巴尔干的故土,这样他就能让国内那些不满的民族主义者得到满足,从而巩固自己现在的地位。
只是当初瓜分巴尔干的可不止有罗斯国,所以他也不准备将他们在巴尔干曾拥有的所有地区收复,只是准备对距离比较近又和罗斯国关系密切的保加利亚公国发动一场进攻。
虽然只是一个保加利亚公国不太能彻底满足国内那些民族主义者们的胃口,但是对于他的目的来说也算是够了。
于是,在确定罗斯国真的将驻守巴尔干附近的军队调离了大部分后,奥斯曼的军队渡过海峡集结在他们与保加利亚公国的边界。
巴尔干的战火似乎又要重燃了。
……
当保加利亚大公的求援消息传到圣彼得堡后,还在关注远东战事的尼古拉绷不住了,他虽然料到了他们罗斯国这么大规模调兵的举动大概会让一些人蠢蠢欲动,但没想到这帮人竟然这么快就动手了。/嗖′嗖`晓?税·徃\ \已-发+布!罪-鑫,璋,踕·
根据保加利亚公国所述,奥斯曼聚集起了将近三十万的军队进攻,可以说是大军压境。这等数量的军队足见这群奥斯曼人的信心。
三十万这比他们现在放在巴尔干附近的军队还要多一些。
此时的尼古拉己经有些犹豫要不要救保加利亚了。
毕竟他们现在和秦国打得正火热呢,秦国方面有近百万的士兵在前线,而他们罗斯国也是有百万士兵应对。
这种情况下要是再和奥斯曼打起来对于他们绝对是不利的。
可若是听凭对方为所欲为,万一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胃口越来越大该怎么办?现在敢对巴尔干下手,来日未必不敢对高加索下手。
要不……联系一下其他列强谋求干涉?
这个想法在尼古拉的脑袋里只出现了一瞬就被他否决了,他清楚地知道这帮人是绝对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帮罗斯国的,都在等着看罗斯国的笑话呢。
特别是维多利亚王国,说不定奥斯曼这般动作就有维多利亚王国从中作梗。
思来想去想得脑袋都疼了,尼古拉也没想出一个答案。
说实话现在的罗斯国处境十分的被动,而这种被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外交上的失败导致的被动。
此时的罗斯国不仅和南边的奥斯曼是世仇,和维多利亚王国与法兰克王国之间也素有嫌隙,奥匈国就不必多说了他们双方在巴尔干地区是竞争对手的关系。
唯一关系还算好的是德意志国,不过这种关系却是有些模糊不清模棱两可。
可以说罗斯国的外交情况不是一般的糟糕,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被孤立的状态。
想到这,尼古拉最终还是决定放弃保加利亚公国,默许这件事的发生,换取他们与奥斯曼国此时的和平。
等到他们打赢与秦国的战争从秦国的赔款中恢复元气,他们再找奥斯曼国算账也不迟。
于是,在索菲亚等待罗斯人天兵将领的保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