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偃月刀骤然而起,挑起一团土雾,于半空中挥出半个圆月。
嘭地一声!络腮胡倒飞出去,重重地砸在地上,手中的长矛已经脱手,不见了踪影。盾牌也四分五裂,只剩一小块碎片,还抓在手里。他躺在地上,口中不住地往外吐着鲜血,嘴巴一张一合像是要说些什么。结果不言而喻,他连弯腰起身的力气都没有,阿巴阿巴了半天,最终气绝而亡。解决掉盾兵,接下来就是迎面而攻的长矛兵。随着敌军的步步逼近,他们的先头部队,已然进入了弩兵的射击范围。在接触汉军的连弩之前,安息副将以为弓兵溃逃是怯战,不思战,不敢战。当他率领长矛兵,与汉军的连弩兵,有了一次较为亲密的接触,他才明白,之前是自己想错了。如此密集,迅疾的箭雨,安息的弓兵就算是再多一倍的人数,也无法对抗。他们不是怯战,畏战,不敢战。他们是不能战,弓弦还没有拉开,汉军的第二支第三支第四支箭便紧接着射来。要么躲,要么死。想要活命,就得祈祷汉军的弩箭长着眼睛,不射自己。先行部队死伤惨重,安息副将此时进退两难。进,则伤亡大增。退,则违背方才所下军令,更会招来汉军追杀,结局更惨。“弓兵原地仰射,还击汉军。”“长矛兵随我绕至侧面,避开汉军弩箭!”安息副将亲自带领长矛兵离开,跑到了汉军侧面,向关羽率领的汉军发起进攻。这一番操作,在关羽眼中如同孩童嬉戏,轻蔑一笑,关羽命令道:“弩兵解决弓兵,刀兵随我冲锋,斩杀敌首!”音未落,人已出。关羽的战马冲在最前面,第一个与安息的长矛兵战在一起。说是战,不如说是单方面的屠杀。关羽肩膀受伤,一身实力,不足全盛时期一半。然而,对付普通士卒不在话下。青龙偃月刀,更像是一柄刽子手的断头刀,每一刀出,都能整整齐齐,干净利索地砍下人头。关羽就好似一头猛兽,将安息军的军阵撕开一个口子,然后,一头扎了进去,来回冲杀,无人胆敢上前。“为何汉将,皆是这般骁勇?”安息副将在后方看到冲杀的关羽,不免想到那一员白甲汉军将领。一旁的士兵,侧目看向自家副将,仿佛在说:将军,你没事吧?你问我们,我们问谁?安息副将当然不是问他们,只是心生感慨,大汉的猛将何其多!不过,他也看出来,关羽身上有伤,在出手的时候,有所保留。“那长胡子的汉将,出手有所保留,想必是有伤在身,不要与之缠斗,围住他不要让他出来即可,将他活活累死在包围之中。”安息副将比起他的上一任,还有主帅都更加的果断,下达围困命令后,他亲自带人与汉军的刀兵战在一起,并聚拢战场散落的安息士兵。正因如此,在战斗中占尽优势的汉军,却始终不能击败敌军。他们杀掉一千敌军,便会有两千敌军加入。一消一长之间,安息军竟让越杀越多。陷入包围的关羽,神情自若,在包围圈中行走,闲庭信步,并没半分紧张。只是,偶尔回头看一眼城墙上的情况。城墙上,徐庶率领守城士卒突然反击,让安息军措手不及。与此同时,关羽带兵出城,主动攻击,更是在看到己方弓兵和盾兵被彻底击溃后,心生惊恐。担心被关羽军断了后路,就此再也回不去了。一面是士气高涨的守城汉军,一面是随时可能断绝他们后路的反攻汉军。在恐慌和担忧的情绪影响下,安息军被徐庶带人轻而易举地击退。“传令徐晃、张燕,固守城池。其余将士皆随我出城血战,助关将军全歼敌军。”全歼只是个由头,用来激励士气,徐庶计划中的全歼地点,不在康居城外。而是在曹操伏兵之地。事先与曹操商议伏兵敌军退路之上,痛打落水狗。徐庶分出去一半的兵力,让曹操带去了伏击地点。故而,城中只剩下五万左右的汉军,否则,同等兵力下,即使是徐庶有心放水,安息军攻城,也必定是伤亡惨重,早早率兵退去了。城门再度打开,徐庶率领汉军精锐出城,一路上如清风扫落叶,将那些拦路的散兵游勇尽数诛杀,直奔关羽交战中心。安息副将收拢战场上的散兵,取得人数优势,刚刚看到一丝获胜的希望。就出现了危及安息获胜的因素,徐庶突然出城,使得安息获胜的那一丝希望也岌岌可危。仓促之下,安息副将改变战术,要在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