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新的铜器,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像幅活的画卷。?完¨夲!鰰¨占/ !追/最¨辛`蟑/踕.
守忆人的身影在船帆上慢慢浮现,他们不再是透明的,而是有了实体,老刀的蓝布衫上沾着野菊的黄,穿工装的老人军大衣上的铜纽扣闪着光,西晋的守坛人宽袖里,露出捧着铜器的手,掌心的纹路与小年的一模一样。“解契人,”老刀的声音在山洞里回荡,他往海里扔了把洛阳铲,铲头落水的地方,开出朵巨大的铜花,“归渊需要红泥坳的生气才能安稳,这些稻苗、野菊、还有你们的笑声,才是最好的祭品。”
当最后件铜器被搬上船时,归渊的漩涡开始转动,青铜船顺着水流往海底漂,守忆人的身影在船上向红泥坳的人挥手,老刀扔出的洛阳铲在水面划出道金光,像条连接天地的桥。阿镜突然往水里扔了把银镯子上的铜屑,屑末落水后变成群鱼,跟着船往漩涡里游,每条鱼的嘴里都衔着片野菊瓣,像给守忆人送花。
回到红泥坳时,天己经亮了。菜园里的忆魂草长得比人高,叶片上的纹路映着归渊的景象:青铜船在海底开得很稳,守忆人在船上种稻子,铜绿色的海水里,开出了金色的野菊,像片倒过来的天空。孩子们举着发光的稻穗在田埂上跑,穗粒的光芒在地上拼出个“安”字,是用所有守忆人的笔迹写的。
穿工装的老人把发电机送给了村里的小学,“让娃娃们学学,铜不只是冷的,也能发热发光,像人的心。”他的铜拐杖靠在教室的窗台上,杖头的三足鸟嘴里,衔着片刚摘的野菊,花瓣上还沾着露水,像在微笑。
小年和阿镜在铜铺的墙上凿了个洞,让忆魂草的藤蔓爬进来,草叶穿过铜器,在墙上织出片绿色的帘,帘上的纹路会随着季节变化,春天是发芽的稻种,夏天是盛开的野菊,秋天是饱满的谷穗,冬天是飘雪的红泥坳,像本永远翻不完的书。
那年冬至,红泥坳的人在镇魂碑前搭了个戏台,演的是新编的《归渊记》,演员们穿着用铜片和野菊做的戏服,手里的道具能自己发光,演到守忆人乘船入海时,台下的铜器突然都亮了起来,与台上的灯光呼应,像片金色的星海。
散场时,阿镜发现忆魂草的叶片上多了些新的纹路,是守忆人在海底写的信,字迹歪歪扭扭,却带着暖意:“红泥坳的春天很好,我们在海底也种出了野菊,等明年花开,风会把花香送回山坳,像我们在跟你们问好。”
小年把信的内容刻在了铜铺的门板上,路过的人都能看见。货郎的儿子来打铜器时,门板突然自己震动起来,刻着的字迹里渗出些铜绿色的汁液,落在他的铜坯上,瞬间凝成朵野菊的图案,像守忆人在帮忙设计。
“他们真的没走。”阿镜往镇魂碑上撒了把野菊籽,籽落土的瞬间就冒出了绿芽,“就像归渊的水连着红泥坳的泉,他们在海底,我们在山上,呼吸着同片空气,种着同样的花,从来就没分开过。”
深秋的红泥坳,野菊开得比往年更盛,黄灿灿的花海漫过了七处祭坛,漫过了鹰嘴崖的山洞,甚至漫到了黑风口的土路上。有山外的旅人说,在月圆的夜里,能看见海底的光透过黑风口的铜矿渗出来,像星星落在地上,光里还有人在唱歌,歌词是红泥坳的童谣,混着铜器的“叮叮”声,像场永远不会结束的合唱。
小年的银镯子在打铜器时,偶尔还会发烫,活动的那颗星会转到归渊的方向,像在提醒他,守忆人在海底过得很好。阿镜则常常往鹰嘴崖的山洞里送新采的野菊,放在洞口的石头上,第二天再去看时,花瓣会消失,只留下些铜绿色的粉末,像被归渊的风吹走了,带去给海底的守忆人。
红泥坳的故事,就这样在地上和海底同时生长着。地上的人种着会发光的稻子,看着铜器上开出野菊;海底的守忆人守着铜魂之海,等着风把山坳的花香送下去。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像北斗七星永远围着北极星转,像归渊的海水永远连着红泥坳的泉,生生不息,岁岁平安。
红泥坳的雨总在谷雨这天准时落下,今年却带着股铁锈味。小年蹲在铜铺的门槛上磨凿子,雨珠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的水花里浮着些铜绿色的粉末,像谁把碎铜镜碾成了齑粉。他伸手去接,粉末落在掌心突然发烫,烙出个模糊的印记,是三足鸟的翅膀,羽毛的纹路里嵌着行小字——“镜碎则魂散”。
阿镜抱着药书从破庙跑回来时,书页上的墨迹正在晕开,原本记载“归渊”的章节,渐渐浮现出些陌生的图案:七处祭坛的铜器正在碎裂,碎片拼出个巨大的漩涡,漩涡中心有只没有眼睛的三足鸟,正往红泥坳的方向飞。+0`0·小,说′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