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 郭靖打断他,“大宋虽弱,却有亿万百姓,岂容外人觊觎!”
忽必烈脸上笑容不变,语气却加重了几分,同时改用了蒙语:“郭叔父,本王敬你是条好汉,才直言相告。”
“你守襄阳十余年,百姓流离失所,将士死伤无数,这一切值得吗?”
他指着身后的江北方向:“我大蒙古国疆域万里,百姓安居乐业。”
说到此处,忽必烈突然又改用汉话,再度提高语调:“若郭叔父肯携城归降。”
“大汗许诺封你为宋王,世代镇守南朝,保一方平安,岂不美哉?”
这番话掷地有声,在场除了杨过、贾似道、与赵葵三人心中暗骂。,搜·搜-小`说?网! .追!最-新¨章!节?
其余众人无不震惊。
蒙古四王爷竟在大庭广众之下宣告,蒙古大汗许以王爵拉拢郭靖!
此时,吴潜脸色微变,若是郭靖真的答应,那他此前商议的计策将付诸东流。
而他这个钦差不但将会颜面扫地,皇帝也不会轻饶于他。
贾似道却暗自窃喜,若是郭靖归降蒙古,那吴潜匹夫必死无疑。
杨过心中鄙夷忽必烈的无耻的同时,也对忽必烈这一招阳谋满是佩服。
先是吴潜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铺垫,示意郭伯伯与蒙古国关系匪浅,引发众人遐想。
如今忽必烈又高调拉拢,显然二人是早有定计。
想要不动声色地将诬陷郭伯伯勾结蒙古人之事坐实。
此事一但传出,那时郭伯伯可就百口莫辩了。
看来,吴潜此人留不得了。
一念及此,他看向吴潜的目光中已经满是杀意。
这时,郭靖环视四周,朗声道:“四王爷,郭靖生为宋人,死为宋鬼。”
“我守襄阳,不为功名,只为身后亿万百姓。”
“至于归降之事,休要再提!”
忽必烈闻言,非但不恼,反而抚掌大笑:“好!好一个生为宋人,死为宋鬼!”
“郭叔父之忠义,果然名不虚传!”
他话锋一转:“只是郭叔父,你可知如今天下大势?”
“我蒙古国铁骑纵横东西,所向披靡。”
“我蒙古国土广袤万里,南朝却是偏安一隅,早已是强弩之末。”
“你守得住襄阳一时,守得住一世吗?”
郭靖眉头紧锁:“只要郭靖尚有一口气在,便会与襄阳共存亡!”
“好!” 忽必烈再次赞道,“郭叔父忠义,本王佩服。”
但他深知过犹不及的道理,如今种子已经种下,需得见好就收。
当即话锋一转,“诸位,本王今日前来,并非为了劝降郭叔父,而是为了英雄大会之事。”
“只是本王同郭叔父就位相见,故而多说了几句。”
杨过听后,只觉心中一股无名之火再是难以压抑,“四王爷,你这多说的几句,当真是令杨某大开眼界啊!”
“这位英雄是?”
忽必烈见杨过一身劲装,却又混迹在迎接的人群中,心中对杨过身份升起了几分好奇。
“王爷,这人便是杨过!”姆拉克操着生硬的蒙语替他答疑。
“哦,原来是明教教主,”
忽必烈脸色笑容更甚,“杨教主大名,本王闻名已久,不想今日一见,却是如此少年英雄!”
“四王爷,杨某心中有个疑问想请王爷解答!”
“杨教主请讲!”
“方才王爷言称,若郭伯伯携城归降蒙古国,便可封为宋王,永镇江南!”
“不错!”
“那杨某携明教归顺,不知杨某能封个什么王?”
杨过这话一出口,在场众人无不震惊。
郭靖与蒙古国有旧,是众所皆知之事。
按辈分算,郭靖是蒙古大汗的叔父,他能裂土封王并不意外。
可这明教......
忽必烈心中却是大喜,宋廷文武不知明教实力。
他在和林却对明教的骑部知晓甚多。
此时,不论杨过归顺之心是真是假,有机会收服明教为己用,自然不能错过。
一旁的郭靖听了这话,顿时大惊失色,“过儿,你...”
“郭伯伯,稍安勿躁!”杨过施展密音入耳,安抚郭靖。
贾似道与赵葵同样惊诧莫名。
方才明教还是一条战线的同袍,怎么眨眼间就要投奔敌国了。
两人一时间悲愤莫名。
吴潜却是心中大喜,明教投奔蒙古国,那他将是受益最大的那一个。
只有姆拉克听不懂汉话,见着杨过与忽必烈交谈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