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吧,除了这九个,在参议下面再设院士职位,不定员,作为晋升缓冲,掌院学士,配两名舍人,四名照磨,两名博士,两名侍书,两名侍诏,两名杂役。¨c*h*a`n/g~k`a¨n`s~h-u·.?c¨o,m,”
“参议到参政学士,各配两名舍人,一名博士,一名杂役。院士配杂役一名。”
“从院士到掌院,皆有票选权,舍人为当年进士,每三年一换,除杂役外,其余配置,当以生员功名起步,可举荐,统一由吏部栓选,杂役可自带,也可由吏部配给,童生功名起步。”
“既是新设衙门,人选,当不宜从现在在朝官员选取,月初廷推,倒是有不少在野的官员,想要回朝任事,黄师傅辛苦些,趁着衙门修建的这段时间,去接触一下。”
“若是愿意,就按照致仕前的官职,酌情匹配,报于朕审核,黄师傅以为如何?”
“臣,遵旨,尽快拟好名单给陛下过目。”黄道周心中已然明了,自己招募的方向了,只是,暂时还未想明白陛下此举的意图何在。
“好,朕相信黄师傅会办好的,大锦,传膳,黄师傅随朕来。”
“臣谢陛下恩赐。”
由于属于新设衙门,而且不涉政务,朱慈烺并未将详情朝议,而是直接设立,这就导致,第二天司礼监去福建会馆宣旨时,才引起轩然大波。_4?3~k-a′n_s_h!u′._c\o¨m^
众人这才知道,这个新设的衙门,名叫众议院,主导此次修律典,但明眼人早就发现不对了,修律典,说白了,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
大明三百年,正儿八经修过几次?现在竟然建衙设官,那就是长久存在的意思,那么,修律典后,这个衙门干什么?凭什么需要长久存在呢?
至于其他的,众人倒是暂未从黄道周口中打探到什么,只是简单恭贺了一番黄道周,重返朝廷,总裁修典。
这里再次阐明一下,大明的圣旨,分内阁盖印的圣旨和只有皇帝大宝的中旨。
很多人老是认为,啊~明朝皇帝的中旨是没用的,没人奉诏的,其实,这种认知是不对的。
造成这种错误认知的原因,是因为历史少有的一些清流,对一些自以为不对的圣旨拒不奉诏,彰显自己不屈的品格。
毕竟,明朝的文人靠和皇权唱反调博名声是一种潮流,其性质,和廷杖是一样的,不奉召,按法理来说,是不对的,但受罚之后,能博得名声。~d¢i.y-i,k¨a*n~s\h~u-.+c′o+m?
想要脱颖而出,就要鹤立鸡群,正所谓,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不做些常人不可及之事,如何出名?
正因为少,所以在历史上较为出名,造成后世认为皇帝的中旨全都是不需要奉诏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正经的,则是中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都要奉诏的,至于剩下的,那就是翎毛凤角的,我们所常常听闻的不奉皇帝中旨的案例。
还有一种原因,则是因为明朝制度,喜欢以小制大,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次,圣旨被六科封驳的情况,这里被封驳的,是正儿八经的,经过皇帝、内阁盖印授权下发执行的。
但六科认为圣旨不对,就会封驳发还,拒不发往六部执行,这乃是太祖制定的以小制大的制衡机制。
这种六科有权封驳圣旨的情况,后来也是被混淆成了封驳中旨,拒不执行中旨的认知。
圣旨和中旨,一般很好界定,因为大明体系是非常健全的,一般来说,像全国性这种制度、政策,全国明发的公告等等,是需要朝议,君臣达成共识后,盖皇帝大宝和内阁印章下发执行的圣旨。
而像一些特定的,或者是偶发性事件,特例等等,则是中旨居多,意为皇帝亲自决定执行,不需要内阁同意。
而人事任命这种,则可廷推,皇帝下发圣旨,内阁执行下发,也可皇帝直接中旨任命。
这类例子很多,如张居正入阁就属于皇帝直接下中旨任命的,这种情况在崇祯朝则更多,崇祯朝许多阁臣,也是崇祯直接下中旨任命的。
这种任命,称为‘特简’,不为人所喜,则是因为缺乏公信度,受人质疑能力,廷推则是受大家认可,比较服众。
但你要是公然不奉中旨,那就是抗旨不遵,是为大罪,对于个人而言,不管是抗圣旨还是抗中旨,都是大罪。
而全国性的政策,皇帝也不会违背成例,非要发中旨找不自在,这类旨意,就很容易被六科封驳不受。
而六科,一不是个人行为,他是一整个机构,二是他封驳旨意,是有法理可依,是合法的,就算封驳,谁也不能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