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破笔记。利玛窦辨认半晌,脸色骤变:"这是澳门主教的密码...他们将镍称为'白铅'。"张居正瞳孔紧缩——嘉靖帝炼丹秘籍里,"白铅"正是炼制"神枪"的秘料。
三更梆子响过,张居正在密揭上添了朱批:"晋商通夷术而饰以道典,司礼监知情而纵之,其罪当诛。"正要封缄,忽闻窗外瓦片轻响。他吹灭蜡烛的刹那,看见对面屋脊上闪过一点金属冷光——那是九边将士才用的镍铁箭头。
次日午门朝议,王国光捧着《大明会典》正要发言,却见御前太监突然展开一卷桑皮纸。万历皇帝稚嫩的声音念出密揭内容时,满朝文武看见冯保的手在发抖,而张居正的目光始终盯着王国光腰间——那里悬着的新制牙牌,正散发着伽楠香混着镍粉的古怪气味。
四、终局暗流
1. 技术反制
徐光启站在天津卫的炮台上,海风卷着硝烟掠过他的官袍。葡萄牙战舰的青铜舰炮轰鸣,铅弹如雨般砸向悬挂在木架上的锁子甲。
“七百步,直击!”炮手高喊。
甲片崩裂,火星四溅。徐光启拾起一块烧红的镍铁甲环,指腹被烫得发红。他眯起眼,低声道:“果然,高温则脆。”
镍铁晶格在700c下扭曲变形,甲胄的防御神话被一炮击碎。
2. 政治妥协
文渊阁内,张居正提笔蘸墨,在《军器新制》的奏本上轻轻一勾。
“准晋匠入军器局,然镍法不得外传。”他顿了顿,又补上一句,“违者,以谋逆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沈墨站在一旁,默默将拉丁文编号的镍甲图谱焚毁,重新誊写——“大明万历十年制”。火焰吞噬了真相,历史从此改写。
3. 深渊回响
利玛窦站在澳门教堂的钟楼上,望远镜的铜筒微微发烫。
远处的海面上,晋商船队正扬帆东去,目标——日本石见银山。
那里,埋藏着东亚最丰沛的镍矿。
(三)、淬火与阴谋
一、淬火革命
1. 徐光启的实验室突破
桐油+狼毒汁的偶然发现
徐光启的指尖在《本草纲目》的纸页上摩挲,忽然停在“狼毒”一条。
> “狼毒汁,性烈,可蚀腐肉,亦能缓液凝。”
他眉头一皱,立刻唤来学徒:“取狼毒根,榨汁,再备桐油一壶。”
实验室里,铁匠刚锻好的甲片还泛着暗红。徐光启将狼毒汁滴入桐油,搅拌均匀,随后钳起甲片,浸入混合液中。
“滋——”白烟腾起,甲片冷却的速度明显变慢。
三日后,显微镜下的晶粒结构让徐光启瞳孔微缩——晶界清晰,排列均匀,毫无传统水淬的杂乱裂纹。
抗冻甲诞生
腊月,顺天府郊外。
军器局的官员们裹着厚裘,呵气成霜。徐光启命人将三块甲片分别置于雪地:一块传统水淬,一块蒙古冷锻,一块徐氏油淬。
“-20c,弯折测试。”
水淬甲刚受力便“咔”地碎裂,冷锻甲纹丝不动,而油淬甲弯曲近直角,竟未断裂!
“箭试!”
三棱箭破空而来,水淬甲被贯穿,冷锻甲弹开箭矢,而油淬甲仅刺入半寸。
“蒙古甲虽优,但十两银子才打一副。”徐光启抚过甲片,“此甲,成本仅其十分之一。”
2. 数据对比引发的朝堂震动
翌日,工部堂上,一份表格被传阅:
淬火法 抗穿刺性 低温韧性 成本 适用性
传统水淬 中 极差 低 仅南方驻军
蒙古冷锻 优 优 天价 边军精锐
徐氏油淬 良 良 中等 全国推广
张居正提朱笔,在奏本上批下铁画银钩的一行字:
> “着工部速验,若效,则岁省九边甲械银四十万两。”
户部尚书王国光盯着“四十万两”四字,脸色阴晴不定。
二、阴谋揭晓
1. 锁子甲镍料的真实来源
葡萄牙人的“南蛮铁”骗局
徐光启的指尖在锁子甲上摩挲,忽然停在一处暗纹上——那是极细微的波浪状锻痕。
“这不是中原的锻法。”他低声喃喃,随即取来硝酸,滴在甲片上。
液体泛出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