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278

畸变。苏晴突然指向窗外,原本半透明的虹桥开始实体化,砖石结构的古老建筑在它的边缘扭曲成克莱因瓶般的拓扑形态。

市政厅紧急会议室内,市长看着实时传输的诡异画面,手指在桌面敲击出焦虑的节奏:“你们物理学家不是说量子效应只存在于微观尺度吗?”林深将全息投影切换成量子纠缠模型:“理论上是这样,但当约瑟夫森频率与宏观时间尺度形成共振……”他的声音戛然而止——窗外的虹桥突然坍缩成一个发光的量子点,实验室里的铌钛合金瞬间释放出足以熔断钢梁的强磁场。

城市电网在轰鸣声中瘫痪,黑暗中,量子点开始缓慢膨胀,将沿途的房屋、桥梁甚至运河水分子都卷入量子叠加态。人们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左手还在现实空间,右手却触摸到了虚数维度的冰冷。林深在混乱中抓住最后的机会,将液氮泼向超导样品,剧烈的温差引发了约瑟夫森结的相位突变。

“频率偏移0.01%!”苏晴的尖叫被淹没在时空撕裂的嗡鸣中。但这微小的偏差足够打破锁定,虹桥的边缘开始出现像素化的裂痕,如同被删除的电子图像。当最后一丝蓝光消散时,阿姆斯特丹的大街小巷弥漫着超导材料特有的臭氧味,所有电子钟重新归位,只是比正常时间慢了1.1微秒——恰好是虹桥存续的时长。

三个月后,林深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标题是《宏观量子钟效应:约瑟夫森频率与现实时间的拓扑连接》。但论文里刻意隐去了关键数据——他的私人实验室中,那块经历过时空震荡的铌钛合金,仍在以11k的温度持续释放着异常的量子纠缠信号,仿佛在提醒人类:我们对时间与空间的认知,不过是量子海洋里的一朵浪花。

2. 泰州学派的时间晶体

梅雨时节的泰州城,青砖黛瓦浸在朦胧水雾中。古戏楼后的旧书斋里,文物修复师林砚正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揭开明代古籍《心斋遗稿》的封皮。泛黄的宣纸上,蝇头小楷间突然浮现出奇异的符号,那些文字的排列竟呈现出非传统的几何韵律,像是某种被遗忘的密码。

“教授!”助手苏棠举着光谱分析仪冲进来,“这些文字的墨迹含有特殊的镱 - 174同位素,而且……”她将检测数据投影在墙壁上,“它们的分布展现出z_{11}对称性破缺,空间周期恰好是11厘米!”

林砚的手微微颤抖。作为研究泰州学派思想多年的学者,他深知这个发现的不寻常。泰州学派由明代哲学家王艮创立,主张“百姓日用即道”,但眼前这些带着量子物理特征的符号,显然超越了那个时代的认知。更诡异的是,11厘米这个数值,竟与他前日在博物馆修复的明代水钟有关——那座水钟每一刻钟(相当于现代15分钟)的滴漏频率,换算成空间波长,同样指向11厘米。

消息很快惊动了文物局和科研机构。一支由考古学家、理论物理学家组成的联合团队迅速抵达泰州。当他们带着精密仪器进入古戏楼时,诡异的现象发生了:所有电子设备的时钟开始以奇特的节奏跳动,就像被无形的手拨动的琴弦。

“是共振!”理论物理学家陈默盯着示波器,上面的波形正在疯狂震荡,“这些文字的z_{11}对称性破缺产生的能量场,正在与明代水钟的滴漏频率形成共振,就像两个频率相同的摆钟会逐渐同步!”

随着研究的深入,团队发现古籍中隐藏的符号不仅是文字,更像是某种微观结构的示意图。当他们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墨迹时,惊人的画面出现在显示屏上:那些看似普通的墨粒,内部竟呈现出周期性重复的晶格结构——这分明是现代物理学中才提出的“时间晶体”特征!

就在此时,泰州城的时间流速开始出现异常。街道上,行人的动作变得时快时慢,车辆的行驶轨迹出现重影,仿佛时间被人为地拉长、压缩。博物馆里,那座明代水钟的水滴开始悬浮在空中,形成一串晶莹的珠链,每隔11厘米就有一滴水珠诡异地静止。

“必须打破共振!”林砚看着古籍中逐渐发光的文字,突然注意到页边的一行小字:“破局之道,在于‘百姓日用’。”他心头一震,立刻召集众人:“泰州学派强调从日常生活中领悟真理,也许答案就在最寻常的事物里!”

团队成员们开始在古戏楼周围寻找线索。终于,苏棠在墙角发现了一个被尘封的陶制水缸,缸底刻着与古籍中相似的符号。当他们将水缸装满水,让水流自然滴落时,奇迹发生了——水缸的滴水频率与明代水钟、古籍文字形成了新的共振模式,原本混乱的时空波动开始逐渐平息。

危机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