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屏切换成梵高的《星月夜》:“艺术、爱、对生命的敬畏,这些构成了文明的灵魂。若我们为了存续,亲手扼杀这些价值,即便活下来,与灭绝又有何异?”他的话引发一阵骚动,巴西代表激动地用葡萄牙语喊道:“我们不能成为刽子手!”
陆川的神经接口突然接入海量数据——来自全球的民意调查显示,62%的人选择“宁可毁灭,不犯暴行”。但他的目光落在角落的电子屏上,那是非洲难民营的实时画面,孩子们正在银色雾霭边缘惊恐奔逃。记忆突然闪回秦星考察时的场景,那些被银霜吞噬的文明残骸,空洞的眼窝仿佛在质问:当灭绝真正来临时,道德能否成为抵挡死亡的盾牌?
“张居正的选择,从来不是答案,而是叩问。”陆川的声音穿透喧嚣,“他焚尽丝路时,何尝不知道那些是活生生的人?但他看到了更深远的未来——如果银霜扩散,将有数百万、数千万人死去。这不是道德与生存的对立,而是不同规模的牺牲在天平上较量。”他调出明代血书的量子频谱,“这份决绝背后,藏着文明延续的残酷真相:有时,我们必须直面黑暗,才能守护光明。”
中国代表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或许还有第三条路。”全息屏展开复杂的拓扑结构图,“利用量子纠缠原理,将全球所有人的意识短暂连接,形成分布式共振场。这样虽不能完全消除银霜,但能将其封印在可控范围。代价是...”他顿了顿,“每个人都会失去部分记忆,就像明代焚驿后,所有人遗忘了那段历史。”
会场陷入新的沉思。窗外,银色雾霭仍在侵蚀城市边缘,但此刻的沉默中,似乎有新的希望正在萌芽。当生存与道德的天平剧烈摇晃,人类或许永远无法找到完美答案,但正是这种挣扎与探索,让文明在黑暗中始终保持着人性的温度。
终卷:血书星尘
星环囚渡:文明的自缚与新生
量子熔炉的轰鸣声在地下三百米处震颤,陆川看着银色雾霭被吸入环形加速器。纳米机械在强磁场中扭曲成诡异的螺旋,与秦星岩画中的警示图腾如出一辙。林澜将最后一组坐标输入控制台,全息屏上,包裹银霜的量子阱正在组装成直径十公里的环状结构——这将是囚禁毁灭的牢笼,也是文明的赎罪券。
"全球意识同步准备就绪。"ai的声音带着罕见的庄重。此刻,七十亿人同时接入神经接口,共同目睹量子阱发射升空的场景。银色环带刺破大气层的瞬间,陆川的视网膜上重叠着四百年前的画面:张居正点燃烽火台的火把,秦星先知化作量子屏障的刹那,还有无数个平行时空里人类失败的尝试。
当量子阱进入秦星轨道,环带表面的纳米机械自动排列成古老的警示符号。它们将永远围绕这颗死寂的星球旋转,成为跨越光年的墓志铭。而在地球上,所有与银霜相关的科技资料开始自动销毁,实验室的量子计算机吐出燃烧的芯片,图书馆的电子档案化作数据流消散。
"该执行最终协议了。"林澜的声音哽咽。陆川点点头,将神经接口插入控制台。剧痛袭来的瞬间,他看到自己的记忆如沙漏般流逝:秦星岩画的解密过程、张居正血书的量子密钥、还有那场惊心动魄的末日危机。这些承载着文明血泪的知识,正被刻意制造的量子纠缠抹去。
联合国总部的大厅里,各国代表的瞳孔同时闪过蓝光。关于银霜的所有记忆被替换成模糊的历史传说,只留下敦煌壁画中若隐若现的银色图腾,和故宫博物院里被加密的张居正血书复制品。当人们走出大厅,望着重新湛蓝的天空,没有人记得危机曾经迫在眉睫,只觉得心中有某种沉重的东西悄然消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年后,陆川在考古现场发现了半块明代罗盘。当指尖触碰锈迹斑斑的纹路时,后颈突然泛起轻微的灼痛。这种熟悉的感觉让他怔在原地,却始终想不起缘由。不远处,林澜正在指导学生修复壁画,她举起手电筒的刹那,光束扫过某个银色线条,恍惚间,仿佛看到跨越时空的警示在闪烁。
在秦星轨道上,囚禁银霜的量子环带默默旋转,其表面的纳米机械仍在不断自我修复。某个深夜,环带突然发出微弱的量子脉冲,这道跨越4.2光年的信号,精准地落在故宫地下的密室里——那里,真正的张居正血书正在保险箱中沉睡,等待着下一个文明轮回的开启。而人类,在遗忘中继续前行,用自缚的方式,为文明赢得了新生的可能。
墨痕回响:跨越时空的宿命闭环
万历八年深秋,嘉峪关的寒风卷着细沙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