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笼罩在浓稠的海雾中。崔知夏将自己反锁在塔顶的密室里,四周堆满了破碎的黑曜石镜片、泛黄的《武备志》抄本,以及密密麻麻记录着镜光信号的宣纸。墙角的油灯昼夜不熄,将她日渐消瘦的身影投射在布满光路图的墙壁上,恍若一幅流动的光影画卷。
\"阿砚,把十月初三辰时的记录拿来。\"崔知夏头也不抬地说道,手中的放大镜正仔细观察着一块镜片的磨损痕迹。少年捕快抱着厚厚的卷宗疾步上前,却在看清案头景象时倒吸一口冷气——那些被拼接起来的镜片残片下,压着半张用鲸油书写的密信,显影后的字迹狰狞如血。
接下来的半个月,崔知夏仿佛与外界隔绝。她用自制的三棱镜反复模拟镜光折射,在沙盘上构建起微型的登州海防模型。每当夜幕降临,她便登上塔顶,将收集到的镜片按照不同角度排列,试图还原倭寇的信号传递方式。海风呼啸着灌进塔楼,吹得满墙的图纸哗哗作响,却丝毫无法干扰她的专注。
\"原来如此!\"某个深夜,崔知夏突然拍案而起。油灯的火苗剧烈晃动,映得她发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抓起炭笔,在墙上飞速写下一串数字和符号——倭寇的镜光编码果然暗藏玄机!他们不仅用闪光频率对应假名,更通过镜面的倾斜角度来传递方位信息,每一次光线折射的落点,都是精心计算过的坐标标记。
更令人惊叹的是,崔知夏发现这些镜片在浓雾中的特殊用法。普通铜镜在潮湿环境下会失去聚光效果,而玄海黑曜石镜片表面被涂覆了一层特殊油脂,不仅能防潮,还能通过折射光线制造出逼真的幻影。她想起渔民描述的\"鬼船\",那些在雾中时隐时现的倭寇战船,原来都是镜光制造的视觉陷阱。
为了验证这个推断,崔知夏在了望塔外设置了多个观测点。她让阿砚带领士兵在不同方位举镜反射,自己则在塔顶用望远镜观察。当第一缕晨光穿透雾气,奇迹出现了:经过特殊角度反射的光线,在海面上投射出巨大的战船虚影,与真实船只几乎一模一样。
\"大人,这是光学迷阵!\"崔知夏激动地向闻讯赶来的戚继光展示研究成果。她转动着手中的三棱镜,光线在地面投射出不断变幻的光影,\"他们利用雾天光线散射的特性,用多面镜片构建出立体幻象。我们看到的战船数量,可能只是实际数量的三分之一!\"
戚继光的脸色愈发凝重。他望着沙盘上标注的镜光轨迹,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此说来,之前的几次围剿失败,都是因为中了他们的幻影之计?\"
\"正是。\"崔知夏展开一张新绘制的图纸,上面详细标注着镜光迷阵的破解方法,\"但他们的装置也有弱点。玄海黑曜石虽经特殊处理,长时间使用仍会因高温产生裂痕。而且,这些镜片需要精准的角度校准,一旦受到震动,整个迷阵就会失效。\"
就在此时,了望塔外突然传来急促的号角声。一名士兵飞奔而入:\"报!沙门岛海域发现异常镜光,呈三角阵列排布!\"
崔知夏和戚继光对视一眼,同时冲向塔顶。海面上,三道幽蓝的光芒在雾中闪烁,按照特定的频率和角度交织。崔知夏迅速掏出三棱镜,将光线折射到墙面的坐标图上。当三个光点连成一线时,她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那指向的,正是明军存放火药的秘密仓库!
\"不好!他们要摧毁火药库!\"崔知夏大喊,\"传令下去,所有火炮对准沙门岛方向,准备发射烟雾弹!\"她深知,在镜光迷阵启动前,必须用烟雾干扰对方的光学装置。
戚继光立刻下达命令,同时抽出佩刀:\"崔姑娘,破解信号的事就交给你了。我亲自带队前去支援!\"说罢,他转身冲向战船,铠甲在晨雾中泛着冷光。
崔知夏留在了望塔,全神贯注地分析镜光信号。她发现,倭寇这次使用了更复杂的加密方式,将时间指令隐藏在光线的明暗变化中。随着倒计时的临近,她的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双手因过度紧张而微微颤抖。
\"找到了!\"当最后一个光点准确落在时间轴上,崔知夏长舒一口气。她迅速将破解的指令传给火炮阵地,与此同时,数十枚烟雾弹划破长空,在沙门岛上空炸开。白色的烟雾与海雾交融,瞬间遮蔽了倭寇的镜光装置。
海面上,战斗在迷雾中激烈展开。失去光学优势的倭寇战船顿时乱了阵脚,而明军则凭借崔知夏提供的情报,准确地攻击对方的薄弱环节。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海面上漂浮着破碎的战船和镜片,倭寇的阴谋被成功粉碎。
然而,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