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速转向。当第一道闪电劈中倭寇旗舰的分光阵时,惊人的一幕发生了——导电帆布将雷电导入镜阵,改良后的黑曜石镜片承受不住强大电流,纷纷炸裂成碎片。
战场上顿时火光冲天。崔知夏趁机启动早已准备好的“逆鳞阵”——明军战船的桅杆顶端升起反向折射镜,将剩余的镜光与雷电反射向敌舰。阿砚带领的敢死队也成功破坏了分光阵的旋转轴,失去控制的棱镜在空中胡乱折射,将倭寇舰队笼罩在混乱的光网中。
激战中,崔知夏终于在旗舰残骸中发现了幕后黑手。那个戴着海东青面具的人正在操控最后的紫电镜,面具缝隙间露出的半张脸布满刺青,赫然是玄光会新任教主的标记。“你们以为破解镜光就能高枕无忧?”教主发出癫狂的笑声,“真正的紫电镜,能引九天雷火!”
话音未落,戚继光的长枪已刺穿他的肩胛。但教主在倒下前,竟将手中的紫电镜碎片抛向云层。刹那间,整个天空被诡异的紫色闪电照亮,海面开始沸腾。崔知夏望着即将失控的天地之力,突然举起嵌有自己鲜血的水晶三棱镜,将所有剩余的镜光汇聚成一道纯白光柱,直刺雷暴中心。
“轰!”一声巨响震得海面翻涌。当光芒消散时,紫电镜的力量被光柱中和,化作细雨洒落。崔知夏瘫倒在甲板上,看着手中龟裂的水晶三棱镜,镜身的“lux veritatis”字样在黎明的曙光中依然清晰。
晨光刺破云层时,海面上漂浮着破碎的战船与镜片。崔知夏拾起一块刻有雷纹的镜片,背面用朱砂写着“以光为囚,以影为牢”。她知道,这场光与影的较量远未结束。但只要心中的明镜不蒙尘,再强大的黑暗阴谋,终将在真理之光的审判下无所遁形。
光轴谜卷
万历二十八年惊蛰,登州城的晨雾裹着咸涩的硝石味。崔知夏握着利玛窦赠予的水晶三棱镜,指尖抚过镜身镌刻的\"lux veritatis\",冰凉的触感让她想起昨夜密探送来的加急信笺。当阿砚抱着震颤的青铜罗盘冲进展室,红紫交替的闪光信号如重锤击在她心口。
\"是三日前的加密范式!\"崔知夏的布鞋重重踏在青砖上,玄色裙摆扫过陈列的黑曜石残片。特制光学台的黄铜支架泛着冷光,她将三棱镜精准嵌入卡槽,齿轮咬合声中,十二面副镜开始同步旋转。第一缕晨光刺破雾霭的刹那,七色光带如银河倒悬,在墙面的《永乐大典》目录轴上流淌。
赤光如灵蛇游走,精准扫过卷帙编号,最终停在\"xx7\"序列;紫光则如游龙摆尾,锁定\"xx3\"。但崔知夏的眉头反而拧得更紧——这看似简单的数字对应,不过是玄光会设下的第一层迷雾。她的目光扫过目录轴边缘,那里用朱砂微雕着半朵海东青羽翼,与三年前松本二郎面具上的纹样分毫不差。
\"取《武备志》星象卷和神父手记!\"她扯开衣领,脖颈处渗出细密汗珠。阿砚抱着沉重的典籍奔来,却见先生已用银匕首划开掌心。鲜血滴落在三棱镜的第七道棱面,奇迹发生了:原本固定的光带突然扭曲,在墙面投射出动态的星图。二十八宿的位置与《永乐大典》卷号产生奇妙共鸣,最终指向\"天工开物·光学篇\"的藏匿之处。
\"他们要抢失传的''极光镜''图纸!\"崔知夏的声音带着颤音。那是记载于《永乐大典》的上古神器,传说能汇聚日月精华,将镜光化作焚天烈焰。她抓起案头的《光学战策》修订本,在\"虚实相生\"章节的批注旁,赫然发现新增的血字——正是三日前截获密信中缺失的后半句。
港口方向突然传来爆炸声。崔知夏冲到窗边,只见十艘挂着海东青旗的战船破开浓雾。船头的黑曜石镜阵列泛着妖异的紫光,而桅杆顶端,三十六面棱镜组成的球形装置正在高速旋转。阿砚举着望远镜惊呼:\"先生!那些镜子表面...在流动!\"
崔知夏瞳孔剧缩。镜阵表面流转的银灰色光泽,分明是混入了液态水银的改良版玄海黑曜石。更可怕的是,敌方战船的帆布上暗绣雷纹——那是用导电矿物研磨的特殊涂料,与她在《永乐大典》残页中见过的\"引雷阵图\"如出一辙。
\"启动雾障系统!\"她冲向了望塔,\"通知戚将军,让水师在鹿角湾设伏!阿砚,带一队人去文庙藏经阁,保护光学典籍!\"海风掀起她的发梢,露出耳后淡青色的血管。当倭寇的镜光划破雾幕时,她终于看清那些红紫闪光的真正含义——不是攻击坐标,而是倒计时。
战斗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打响。崔知夏站在改装的观测船上,将父亲遗留的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