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三年前那个被仇恨烧红了眼的影子——此刻他的腰杆挺得笔直,像老匠人作坊里那架未完工的避雷车,接闪杆虽未装,却自带一股让雷火绕行的气。
城墙上的守兵迟疑着推下火雷石,巨石裹着硫磺粉砸向护城河边,却没爆燃——地脉的热气早已抽走了硫磺的“火性”,粉未遇地火却熄,像被母亲呵止的孩子。倭寇们望着滚动的巨石,再看看脚边烧着的地火,忽然发出惊恐的号叫,调转马头狂奔,蹄声惊起的夜鹭掠过烽火台,翅尖沾着的硫磺灰,落在赵莽掌心的“慎”字旧痕上,像给这个字,添了笔岁月的灰。
寅时初刻,雁门的烽火台只剩残烟。赵莽蹲在城西焦土旁,摸着嵌进地里的“慎火”铜扳指,忽然想起老匠人说过的话:“火这东西,你拿它救人,它就是菩萨的净瓶水;你拿它杀人,它就是阎王的勾魂索。”此刻地火渐熄,焦土里冒出几点绿光——是老匠人药圃里的野菊,被硫磺火烤过的种子,竟在劫灰里发了芽,叶片上沾着的硫磺粉,不是毒,是护苗的药。
阿铁抱着老匠人遗稿走来,稿纸边缘还带着火烧的焦痕,“护生”二字被他用朱砂描了又描。赵莽看见稿纸最后一页,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是阿铁的字迹:“今日见地火烧贪心,方知老匠人说的‘良心线’,原是地脉划在人心里的——这边是生,那边是劫,中间隔着的,不是硫磺硝石,是能不能在点火前,问自己一句:这火,该烧吗?”
嘉靖三十七年冬,雁门城墙根下立起一座“慎火碑”,碑身用老匠人作坊的青砖与劫灰熔铸,碑面不刻字,只嵌着那枚“慎火”铜扳指,“慎”字缺角处补着硫磺晶——那是地脉在劫火中凝成的晶体,透亮里带着血丝,像老匠人用命,给后人留的一枚“心印”。
每当雷雨季节,碑面便会映出避雷车的幻影,接闪杆指向天空,却不再是为了引雷,而是为了让世人看见:
天威不可窃,
但天威可畏,
可畏在,
它从来只烧贪心的越界者,
却会在劫灰里,
给守心的人,
留一朵带火的花——
那花的根,扎在“慎”字的土里,
花瓣,开在“护生”的风里。
赵莽摸着碑面的铜扳指,忽然觉得掌心的“慎”字旧痕在发烫——不是灼痛,是温暖,像老匠人当年握着他的手,在硫磺膏里画下的那个字,此刻透过岁月的灰,重新在他心里,燃起了一把不会伤人的火:
那火,
烧的是贪心的痂,
暖的是守心的魂,
而火光照亮的路上,
永远写着老匠人没说完的话:
“莽娃,这中间的线,
不是拿尺子量的,
是拿良心,
一寸一寸,
刻进骨头里的。”
雁门的风掠过“慎火碑”,掀起阿铁手里的遗稿,稿纸上的“护生”二字在月光下闪着微光,像两颗落在劫灰里的星——那是匠魂的光,也是地脉的光,更是天地间,永远给守心者留着的、那道不会熄灭的光。
《地火明夷》
第四章:火魂辨向
嘉靖三十七年秋,雁门的夜风卷着硫磺烟灌进领口时,赵莽手里的《火龙经》残页正腾起蓝焰。“用硫磺杀人,用雷电求生……”他的独白混着火焰噼啪声,看着残页上“雷火铳制法”的字迹在火里蜷曲,忽然想起老匠人在作坊里的背影——老人总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衫,袖口永远沾着硫磺粉,教他辨认硫磺晶与砒霜的区别时,竹片敲着药罐说:“硫磺性热,治疮是良医,点火是凶兵,就看握在谁手里。”
“老匠人教我炼硫磺治疮,却不许我碰火药方子……”火焰舔过“慎造杀器”的朱砂批注,迸出细小的火星,像老人临终前咳血时溅在青砖上的红点,“他说‘匠魂在救人,不在杀人’,可如今……”话音未落,远处传来倭寇的牛角号,铁甲与石路的摩擦声里,夹杂着硫磺火特有的“滋滋”声——对方马背上的火油罐晃荡着,罐口棉条浸过松脂,在风里飘着火星,正是三年前泉州港焚城的老法子。
阿铁忽然拽了拽他的衣袖,少年怀里的火药坛蹭过城砖,几粒硫磺硝石混合物落在地上,竟把青砖烫出焦斑:“头儿,他们带的火油罐,和当年烧作坊的一样!”赵莽望着敌群中那面“五三桐”军旗,旗角被火烟熏得发黑,忽然想起妻子临终前塞给他的牛皮护腕,内侧用红线绣着“护生”二字,针脚间还嵌着未洗去的硫磺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