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汞溪村,陆明远来到了废弃的银矿。坍塌的矿洞前,一块石碑矗立在萋萋荒草中。上面的字迹虽已有些模糊,但仍可辨认:\"机关之术,当为生民立命。莫让利器沦为私欲的工具。\"落款是周墨离。
矿洞深处,凝固的汞液在缝隙中闪烁,宛如大地凝固的眼泪。陆明远小心翼翼地走进,发现洞壁上刻满了各种机关图纸,有的已经被汞液侵蚀得残缺不全,但仍能看出其中蕴含的智慧。在一个角落里,他发现了半卷羊皮纸,上面的鸢尾花纹和意大利文,让他想起了记载中的利贝拉修士。
\"原来如此...\"陆明远喃喃自语。这些年来,他研究了许多关于银矿的史料,却从未想过,当年的那场争斗,竟会以如此奇特的方式影响着后世。
回到客栈,陆明远连夜整理笔记。他写道:\"周墨离毕生所求,不过是以机关之术造福百姓。然人心难测,技术虽能改变世界,却也可能成为毁灭的工具。汞溪稻穗之异,看似诡异,实则是上天给世人的一面镜子,照见人心善恶,照见世间因果。\"
此后的日子里,陆明远走遍了闽地的山山水水,收集了许多关于周墨离的传说。有人说在月圆之夜,能看到周墨离的身影在汞溪畔徘徊,手中的罗盘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也有人说,每逢大旱之年,只要在稻田里供奉一碗米饭,对着米粒虔诚祈祷,就能得到一场及时雨。
这些传说的真假已无从考证,但周墨离的故事,却像汞溪的水一样,流淌在闽地百姓的心中。他留下的不仅是那些精妙的机关术,更是一种信念——技术应该服务于苍生,而不是满足私欲。
多年后,陆明远将自己的见闻写成了一本书,名为《汞镜记》。书中详细记载了银矿的兴衰、周墨离的事迹,以及汞溪稻穗的奇异现象。这本书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轰动,许多人专程来到闽地,想要亲眼看看那些能照见人心的稻米。
在汞溪村,陆明远出资修建了一座学堂,命名为\"墨离书院\"。学堂的正堂里,悬挂着周墨离的画像,两侧的对联写着:\"机关算尽终须善,汞镜照世始见真。\"这里不仅教授机关术,更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周墨离的精神代代相传。
时光流转,汞溪的水依旧潺潺流淌,稻穗上的银斑也从未消退。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围坐在篝火旁,讲述着那个关于勇气、智慧与牺牲的故事。而那些泛着银光的米粒,静静地躺在碗中,像无数面小镜子,映照着世间的沧桑变迁,也映照着周墨离用生命写下的警示:在欲望与力量的博弈中,唯有坚守本心,方能无愧于心。
汞溪幽光
万历四十年的中秋夜,一轮圆月高悬天际,将清冷的光辉洒向闽地的汞溪。溪水依旧泛着淡淡的银光,两岸的稻田里,稻穗上的银斑在月光下闪烁,宛如撒落人间的星辰。
家住汞溪畔的老樵夫陈阿伯,像往常一样背着柴刀往家走。当他路过溪边的老柳树时,忽然瞥见前方有个身影在徘徊。那人一袭青衫,手持罗盘,步态缓慢而坚定,正是传说中的周墨离!
陈阿伯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花了眼。可定睛再看,那身影依然在那里。罗盘上散发出的微弱光芒,将周围的汞雾都染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晕。只见周墨离每走几步,就会停下来查看罗盘,随后轻轻挥手,溪水中便会泛起涟漪,一些沉积的汞毒竟开始自动凝结成团,沉入水底。
“周...周匠魁?”陈阿伯颤抖着喊出了声。那身影闻声转过头来,冲他温和地笑了笑,未发一言,便渐渐消散在月光与汞雾之中。待陈阿伯回过神来,溪边早已空无一人,唯有水面上还残留着圈圈涟漪。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汞溪两岸的村落。有人说陈阿伯是看花了眼,也有人深信不疑,毕竟这些年来,关于周墨离的传说从未间断。更令人称奇的是,自那夜之后,汞溪的水质似乎变得更好了,下游原本荒废的农田,竟也开始重新长出嫩绿的庄稼。
与此同时,另一个传闻也在悄然流传。村里的年轻媳妇李秀娘,一日用生着银斑的米煮了碗粥。本是为了给久病的婆婆补身子,谁知粥煮好后,她无意间往碗里瞥了一眼,竟在粥面上看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原来多年前,她曾因一时贪念,偷拿过邻居家的一块布料。这个秘密一直藏在她心底,此刻却被这碗粥照得清清楚楚。
李秀娘吓得手一抖,碗摔在地上,碎成了几片。她跪在地上痛哭流涕,第二天就主动去邻居家道歉,归还了布料。这件事传开后,村民们对这些银斑米越发敬畏。有人说,这是周墨离留下的“照心镜”,能让人心的善恶无所遁形。
随着这些传闻愈演愈烈,汞溪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