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829

为了私利不择手段的嘴脸,还有阿福兄长倒下时的鲜血,都在他眼前不断闪现。

五年后,新版《天工开物》刊印发行。在新增的\"五金补遗\"章节中,宋应星不仅详细记载了分馏釜的改良方案,更用大量篇幅描述了汞污染的防治之法。他写道:\"技艺之道,当以利物为本。若为一已之私,毁天工、害万民,纵有百炼精金,终成祸世砒霜。\"

而在德兴银场的废墟上,一座新的建筑悄然落成。它不是用来炼银的熔炉,而是一座学堂,堂前石碑上刻着宋应星的手书:\"铭记灾难,警示后人\"。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那些扭曲的陶管上,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也在提醒着世人: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良知与责任,永远不能缺席。

陶釜铭志

大明崇祯十五年仲春,铅山乡间的梅树刚褪尽残红。宋应星独坐书斋,案头摊开修订后的《天工开物》清样,狼毫笔尖悬在\"五金\"篇末,迟迟未落。窗外忽起一阵风,卷着去年收藏的德兴银场陶片,轻轻叩击窗棂,发出细微的脆响。

七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的他站在新建的三层陶釜前,看着铅锡合金在坩埚中翻涌如金浪,满心都是革新银矿冶炼之术的壮志。谁能想到,晋商张掌柜带着随从闯入的那一天,成了噩梦的开端。那些藏在麻布袋里的锌粉,不仅炸毁了凝聚心血的分馏釜,更让方圆十里陷入汞毒肆虐的炼狱。

\"先生,该用印了。\"学徒阿福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少年如今已长成挺拔青年,右耳却永远缺了一角——那是爆炸时被飞溅的陶片削去的。宋应星望着他,又想起阿福的兄长,那个倒在血泊中再也没能醒来的年轻人。

笔尖终于落下,墨迹在宣纸上晕染开来:\"技艺之道,当以利民为本。若为私利而损公,虽得一时之利,必遭后世唾弃。\"写完这句,他重重搁下笔,仿佛卸下了压在心头多年的巨石。这寥寥数语,是用无数人的血泪换来的教训。

当年爆炸过后,宋应星没有倒下。他拖着伤腿,带着村民在银场废墟上搭建净化装置。用木炭吸附杂质,用陶粒过滤悬浮物,用石灰中和酸性,最后用硫磺与汞发生反应,将剧毒转化为无害的硫化汞。那段日子,他几乎住在实验室里,困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醒来继续研究。有好几次,因为吸入过多汞蒸汽,他咳血不止,却仍不肯离开。

最艰难的是土壤修复。被汞污染的土地种不出庄稼,宋应星就带着村民尝试各种方法。他们烧制陶土,将被污染的土壤高温焙烧;他们种植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附重金属;他们甚至从千里之外运来新土,一点点改良。当第一株嫩绿的麦苗破土而出时,他蹲在田埂上,像个孩子似的哭了。

修订《天工开物》的这些年,宋应星常常想起张掌柜。听说那人后来在晋商内斗中失势,最终暴毙街头,死状凄惨。但宋应星并不觉得快意,他明白,真正该反思的,是深藏在人性中的贪婪。

书成之日,宋应星带着阿福重返德兴银场。曾经热闹的矿区如今荒草丛生,那座被炸毁的三层陶釜残骸仍在原地。扭曲的陶管、破碎的冷凝装置,在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宋应星抚摸着焦黑的陶壁,上面还残留着当年爆炸时的熔痕,恍如岁月烙下的伤疤。

\"先生,要把这些残片带走吗?\"阿福问。

宋应星摇摇头:\"就让它们留在这里。\"他捡起一块带孔的陶板,那是曾经用来过滤砷化物的中层构件,\"每一片陶片,都是对后人的警示。\"

不久后,银场遗址旁立起一座石碑,上面刻着《天工开物》中那段警示之语。路过的行人,常常会驻足观看,听当地老人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有人感叹宋应星的坚韧,有人痛斥晋商的贪婪,更多的人则开始思考:在追求利益的路上,究竟该守住怎样的底线?

多年后,《天工开物》流传海外,影响了无数匠人学者。而德兴银场的故事,也随着这本书的传播广为人知。那座残破的三层陶釜,始终屹立在原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每当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啸的风声中,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熔炉的轰鸣,以及宋应星在实验室里彻夜研究的沙沙书写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有些教训永远不应被忘记。那些残破的陶管,那些泛黄的书页,都在诉说着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科技的进步,必须以造福人类为出发点;失去了良知与责任,再伟大的发明,也可能成为灾难的开端。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