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829

首,有人放声大哭。宋应星站在人群中,看着自己布满裂口的双手,忽然想起张掌柜临走时的冷笑。那些为私利毁掉分馏釜的人,可曾想过这些被汞毒折磨的百姓?

然而,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随着春雪消融,被汞污染的土壤开始影响作物生长。新播的稻种发芽后叶片发紫,菜地里的青菜吃起来带着金属涩味。宋应星在临时搭建的玻璃温室里,尝试用蚯蚓松土、草木灰改良,却收效甚微。

\"或许...该从源头改变。\"他望着远处废弃的熔炉,突然灵光乍现。带着村民将被汞污染的表层土壤挖出,掺上石灰、稻壳焚烧,再用烧制的陶土与腐殖质混合。三个月后,当第一株嫩绿的麦苗破土而出,整个银场都沸腾了。

崇祯十三年,宋应星带着修订完成的《天工开物·补遗篇》离开德兴。书中不仅记载了分馏釜的改良方案,更详细记录了汞污染防治之法。扉页上,他挥毫写下:\"天工之妙,在于利物;人心之恶,甚于砒霜。若以仁心驭技艺,何愁灾祸不除?\"

多年后,当人们路过德兴银场,仍能看到那座残破的三层陶釜。它的冷凝管虽已扭曲变形,却在周围新生的草木映衬下,宛如一座沉默的丰碑。而宋应星用硫磺与血泪写下的救赎篇章,永远铭刻在《天工开物》的字里行间,警醒着后世:真正的天工,从来不是冰冷的技艺,而是滚烫的人心。

釜火余烬

大明崇祯十年深冬,德兴银场的寒风裹挟着硫磺气息,如同一双无形的手,撕扯着残垣断壁上的焦黑布幔。宋应星裹紧补丁摞补丁的棉袍,望着远处村落中升起的袅袅炊烟——那本该是人间烟火,此刻却像极了未散的毒雾。

\"通知村民,收集硫磺!\"他声音沙哑,对着助手阿福下达指令。少年欲言又止,目光扫过宋应星缠着布条的伤腿,那是爆炸时被飞溅的陶片所伤,至今仍隐隐作痛。宋应星却已转身走向临时搭建的实验室,木桌上摆着数十个陶制器皿,里面盛着泛着诡异银白光泽的井水样本。

消息传开后,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人提着自家仅剩的硫磺块,那是平日里熏制腊肉用的;有人翻山越岭,从废弃的矿洞深处挖出零星的硫磺矿脉。宋应星站在村口老井旁,看着第一块硫磺被投入水中。井水先是剧烈翻腾,腾起刺鼻的白烟,紧接着,黑色的絮状物如同墨汁般在水面扩散开来。

\"这...这是好了还是更糟了?\"围观的老汉颤抖着声音问道。宋应星没有回答,只是死死盯着水面。他想起这些日子反复研读的古籍,《抱朴子》中\"硫能制汞\"的记载在脑海中不断回响。随着更多硫磺投入,黑色沉淀渐渐增多,下沉,而水面的银白光泽,竟真的在一点点消退。

七日后,当第一缕晨光洒在井台上,宋应星用陶碗舀起井水。澄澈的水面映出他憔悴的面容,再也不见那令人心悸的银白色。围观的村民爆发出欢呼,有人跪地叩谢,有人喜极而泣。阿福捧着过滤后的水样冲进实验室,却见宋应星望着显微镜下的汞化合物标本,眉头紧锁。

\"先生,井水已经干净了!\"阿福兴奋地喊道。宋应星却轻轻摇头,指着显微镜下的黑色沉淀:\"汞虽已与硫结合成无毒的硫化汞,但这些沉淀会渗入土壤,污染作物。而且...地下水中恐怕仍有残留。\"他的声音低沉,带着难以掩饰的忧虑。

接下来的日子里,宋应星带着村民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救赎行动\"。他们用石灰中和被汞污染的土壤,种植能吸附重金属的特殊植物;在溪流下游搭建多层过滤池,用木炭、陶粒、沙石层层净化水源。每到深夜,实验室的油灯总是亮着,宋应星伏在案前,将实验数据和改良方案一一记录在《天工开物》的增补篇章中。

三个月后的一天,宋应星在田间发现了异样。新播的稻种虽已发芽,叶片却呈现出不正常的紫褐色。他蹲下身,手指插进泥土,触感黏腻,凑近一闻,仍有淡淡的汞腥味。这个发现让他彻夜未眠,在实验室里反复尝试不同的土壤改良配方。

\"或许...可以试试烧制陶土?\"他突然灵光乍现。带着村民将被污染的表层土壤挖出,掺上稻壳、秸秆,放入临时搭建的土窑中烧制。高温之下,土壤中的汞化合物被进一步分解,而烧制后的陶土,竟意外地成为了改良土壤的绝佳材料。

当第一株健康的麦苗破土而出时,整个银场都沸腾了。但宋应星却没有丝毫喜悦。他站在曾经的三层陶釜遗址前,看着那些扭曲变形的陶管,仿佛看到了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张掌柜离去时那得意的冷笑,晋商们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