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984

京的纠缠态就会像拉断的橡皮筋般自然崩溃。

“哈雷把解缠密码画成了彗尾。”陈默调出《郑和航海图》的“针路”系统,图中“丁未针”(南偏西)的角度与彗尾的偏折角完全一致,“这些光带的走向就是退缠的路径,就像给纠缠的两个点画了条安全撤离的路线。”他突然注意到彗尾末端的光晕,直径正好142.1公里,与“退缠角142.1度”形成奇妙的呼应。

林夏的目光停在彗星近日点的模糊符号上,那些像墨迹晕染的标记,在“针路”密码的对照下突然显形:横画代表“子”(北),竖画代表“午”(南),斜画代表“壬丙”(北偏东/南偏西)。组合起来的方位指向——南偏西142.1度,正是郑和宝船龙骨的倾斜角度,当年的造船工匠发现,这个角度能让船只在风暴中既不倾覆也不偏离航线,像种天然的平衡术。

南京地陷区的量子纠缠信号突然增强,陈默的监测屏上,两地的磁场曲线再次重叠,像两条急于拥抱的蛇。“他们在强行延长纠缠距离!”他将公里的安全阈值输入反制系统,屏幕立刻弹出警告:南京地陷区的能量正在压缩空间距离,试图突破阈值,“就像把橡皮筋拉过弹性极限,最后只会崩断,还会伤到人。”

林夏将“退缠角142.1度”输入青铜权杖的导航系统,杖头的石榴石投射出条虚拟航线,从剑桥出发,经142.1度角偏转,最终在南京地陷区外10公里处终止。“这是郑和的‘避礁航线’。”她放大航线中的拐点,每个拐点的角度都是142.1度的约数,“宝船遇到暗礁时,会按这个角度转向,既避开危险,又不偏离大方向——用在解缠上,就是让纠缠态在安全距离内自然消退,而不是暴力切断。”

高倍扫描仪突然捕捉到彗尾光带里的小字:“1421更=公里”,这是哈雷用拉丁文写的换算公式,旁边画着艘宝船正在绕开暗礁,船帆的角度正是142.1度。“他把郑和的航海经验转化成了物理参数。”林夏的声音带着惊叹,“就像用‘更数’丈量大海,用龙骨角度计算力的平衡,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三百年前就预见了量子纠缠的特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南京地陷区的纠缠信号开始出现波动,陈默发现是“退缠角”在起作用——按142.1度调整的量子护盾,正在像宝船绕礁般缓缓偏离纠缠中心。监测屏上的两条磁场曲线开始出现夹角,角度以每分钟0.1度的速度增大,像把正在缓缓张开的剪刀。

女人的合金箱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她虹膜里的蓝光迅速黯淡。“公里……原来这才是郑和的‘万里安全线’。”她的骨传导声音带着解脱,“我们以为突破阈值能获得更强的武器,却不知道纠缠的本质是适可而止,就像宝船永远不会驶离补给线太远。”

当剑桥与南京的距离超过公里的瞬间,量子纠缠态彻底崩溃,库房的金属架停止震颤,南京地陷区的璇玑玉不再旋转。林夏将“退缠角142.1度”存入全球量子网络,屏幕上弹出哈雷藏在彗尾里的最后信息:“航海的真谛不是抵达最远的地方,是知道该在何处转弯。”

高倍扫描仪缓缓关闭,哈雷绘制的彗星在屏幕上完整呈现,彗尾的光带像条温柔的航线,指引着纠缠态安全退离。林夏望着窗外的剑桥夜空,想象着郑和宝船的龙骨切开海浪的弧度,与三百年后解缠的角度完美重合——原来跨越时空的智慧从不需要复杂的公式,只需像航海者那样,懂得在正确的角度转弯,在安全的距离停步,让所有纠缠的力量,都能找到温和的归宿。

陈默的电子屏显示南京地陷区的磁场正在恢复正常,那些被纠缠激活的璇玑玉,此刻像沉睡的珍珠,安静地躺在明故宫的地基下。林夏知道,这场跨越六个世纪的对话还会继续,就像彗尾永远跟随着彗星,古老的智慧永远滋养着新的发现,在公里的安全线内,诉说着平衡与退让的永恒真理。

理事会的能量武器击中扫描台时,蓝光在剑桥大学档案馆炸开,羊皮纸的碎片像受惊的蝶群纷飞。林夏的指尖最后一次按在量子计算机的回车键上,解缠公式的数据流顺着青铜权杖的蓝光冲上穹顶,全息投影中的彗星轨道突然以142.1度角反向延伸,像条突然掉头的河流。

被篡改的曲率参数在逆流中噼啪作响,像阳光下消融的冰雪。哈雷绘制的彗尾开始重组,淡金色光带里的“更数”标记连成线,与《郑和航海图》的星轨坐标精准对接——那些曾被欧洲学者批注为“蛮夷航海涂鸦”的红点,此刻亮起蓝光,在南京地陷区的全息模型上组成十二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