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光从缝隙渗出,在舱壁上投射出段影像:1624年的南极(当时还叫“未知南方大陆”),一个穿着明朝官袍的人正凿冰,旁边站着个戴修士帽的西方人,两人轮流在石碑上刻字,所用的刻刀镶嵌着璇玑玉——正是赵莽冰芯样本的来源。
双时空工匠
“他们去过南极!”赵莽放大影像里的背景,冰面上插着的浑天仪部件正在转动,刻度对准的不是北极星,而是南极点的某个坐标。“徐光启和利玛窦,他们是一起刻的这碑。”他突然想起《农政全书》里的异常记载,徐光启曾提到“极南之地有冰玉,能定时空”,当时被认为是幻想。
小林破解了刻痕里的隐藏信息。两种文字的空白处,用紫外线照射会显现出不同的内容:甲骨文部分记着璇玑玉的开采方法,拉丁文则写着如何用引力公式稳定玉的能量。“这不是警告,是说明书。”她的声音发颤,“徐光启和利玛窦知道后人会遇到麻烦,故意留下解决方法,却被激进派曲解成了灾难指南。”
直升机突然剧烈倾斜,雷达显示有三架无人机正在逼近。赵莽看着屏幕上的标识,是牛顿科技公司的武装机型,机身上画着倒序的黄道十二宫。“他们想要完整的说明书。”他把容器塞进救生舱,设定坐标为南京秦淮河——徐光启当年封存璇玑玉核心的地方,“只有把碑送回它该在的时空,才能激活真正的保护机制。”
容器弹出的瞬间,无人机的炮弹击中了直升机尾翼。赵莽在失重中看见救生舱冲破云层,绿色的轨迹与1624年影像里的浑天仪刻度重合,像支射中靶心的箭。他突然明白徐光启的用意:用中西合璧的智慧制造“时空保险”,既需要东方的时空坐标,也需要西方的物理规律,两者缺一则失效。
冰玉归位
赵莽在南京秦淮河畔的考古营地醒来时,救生舱正半浸在水里。容器的外壳已经融化,石碑躺在淤泥中,绿光顺着河道蔓延,与河底的璇玑玉核心形成共鸣。远处的激进派车队正在逼近,领头的正是破冰船那个女人,她的仿生眼此刻亮着红光,手里举着《原理》手稿的复刻本。
“把碑交出来!”女人的机械臂展开成网,“徐光启和利玛窦的终极计划,是用璇玑玉统一中西时空,我们只是在完成他们的遗愿。”
赵莽捡起石碑,突然将它浸入河水。绿光与河底的玉核心连接的瞬间,水面浮现出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全息影像。两人对着激进派摇头,影像里的石碑开始显露出真正的结尾:“时空如昼夜,中西如阴阳,不可偏废,更不可倒置。焚书与地陷,皆为愚者之行。”
女人的仿生眼突然爆出火花,记忆篡改的屏障被影像冲垮。她看着手里的复刻本,又看看河底的璇玑玉,机械臂的网缓缓收起:“他们骗了我……说这是为了人类进步。”
远处的天空突然出现星图投影,黄道十二宫正序排列,白羊座的位置亮起,投射出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像。赵莽看着石碑沉入河底,与璇玑玉核心嵌合,绿光渐渐平息,只在水面留下圈涟漪,像四百年前投下的石子终于落定。
跨时空对话
三天后,赵莽在南京博物馆见到了修复好的石碑。甲骨文与拉丁文的刻痕不再闪烁,却在特定角度的光线下,能看到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指纹重叠在同一位置。专家们在玉核心里发现了新的文献,证明两人当年为阻止璇玑玉落入野心家之手,故意将开采与控制方法分开记录,只有同时掌握并理解中西智慧的人,才能正确使用。
小林发来南极的消息,激进派的钻探机已被国际组织查封,牛顿科技公司的时空武器计划宣告破产。“最神奇的是星图。”她的声音带着笑意,“天文台说黄道十二宫的顺序比以前更稳定了,就像被人重新校准过。”
赵莽站在秦淮河畔,看着夕阳给河面镀上金边。四百年前,徐光启与利玛窦在这里埋下希望;四百年后,他们的智慧仍在守护着时空的平衡。石碑上的刻痕不再是谜团,而是封跨越中西的邀请函,邀请后人用兼容并蓄的眼光,看待知识与责任。
水面突然泛起微光,像有人在水底眨了眨眼。赵莽知道,那是璇玑玉在回应——两个时空的工匠,终于通过这块石碑,完成了跨越四百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