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的罗盘,盘面的指针虽被火山灰覆盖,却仍稳稳指向南方,“书上说‘磁稳则地宁’,原来是真的。”
赵莽摸出怀中的玉玺残片,玉质的s极已不再发亮,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坚硬。他知道这场被削弱的喷发,是人类智慧与地脉力量达成的微妙平衡——他们没能阻止火山活动,却用对磁极的精准掌控,避免了毁灭性的灾难,就像《武备志》里说的“顺势而为,而非逆势而争”。
当最后一缕阳光穿透火山灰,照亮长白山脚下的林海时,幸存者们终于停下脚步。赵莽将残片轻轻放在块平整的岩石上,玉质与石面相触的瞬间,周围的火山灰突然被推开,形成个直径三尺的无灰区——s极的磁场还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将地脉的余威化解于无形。
远处的主峰传来最后一声闷响,不是喷发的轰鸣,更像声悠长的叹息。赵莽知道,长白山的火山活动终将归于平静,而这场被削弱的喷发,会成为地脉记忆里特殊的一笔,记录着人类用智慧与勇气,在自然伟力面前争取生机的故事。
火山灰渐渐停了,林间的鸟鸣重新响起,带着劫后余生的清亮。赵莽望着幸存者们互相搀扶的身影,知道生路就在前方,而那枚固定在s极的玉玺残片,会永远留在长白山脚下,守着磁极与地脉的秘密,直到下一个需要读懂它的人出现。
《烬晶引》
赵莽踩着没过脚踝的火山灰往山下走时,脚底传来玻璃碎裂般的脆响。他俯身拨开灰层,发现是块半熔的玄铁,表面还粘着后金兵铁甲的残片——这些残余势力没能逃出长白山,最终被火山灰永远封在了山腰。
“那边有红光!”王二举着火把指向东南方。赵莽循声望去,火山灰形成的天幕下,一点赤红正顺着气流缓缓上升,像枚被风吹动的火星。地动仪的磁极指针突然微微偏转,指向那红光的方向,s极的标记在铜盘上泛着微弱的光。
他们往红光处走了半刻,在片被火山灰压弯的松林里,发现了惊人的景象:二十多个后金兵的尸体被灰层半掩,胸口的位置都有个熔融的孔洞,孔洞周围的火山灰凝结成琉璃状,里面裹着些青红色的晶体——是玉玺残片熔化后的产物。
“高温把残片熔了!”王二用树枝挑起块晶体,青红色的石质里能看见流动的光,像封存着岩浆的纹路,“您看这反光,和真玉玺的光泽一模一样!”
赵莽将晶体凑近地动仪,磁石指针立刻产生剧烈震颤,偏转的角度比面对完整残片时更甚。他突然明白,残片在高温中与岩浆融合,非但没有失去磁性,反而吸收了地脉的能量,变成了更活跃的“磁晶”,只是这种活跃极不稳定,会随着火山灰的流动四处飘散。
东南方的天空突然亮起道赤光,比刚才的红光更亮。赵莽爬上块巨石眺望,看见股火山灰柱正往东南方向倾斜,柱体中夹杂着点点青红——那是被气流卷走的磁晶,数量足有数十块,正顺着风向飘向朝鲜半岛的方向。
“他们带了多少残片?”赵莽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王二清点后金兵的尸体,发现每人怀里都有个烧焦的锦囊,按数量推算,至少有七块残片被他们携带,此刻全化作磁晶飘向了境外。
地动仪的铜珠在“边境”刻度处连续跳动,发出急促的警报声。赵莽知道这意味着磁晶一旦进入朝鲜半岛,就会引发新的磁场紊乱,而这些蕴含地脉能量的晶体,必然会引起各方势力的争夺——后金残余会跨国追寻,朝鲜王室可能将其视为祥瑞,甚至倭寇也会闻风而动。
“这些晶体……比完整残片更危险。”赵莽捏碎块掉落的磁晶,粉末在掌心发出微光,“没有稳定的s极压制,它们会像火种一样,在哪落地,就在哪引发磁极异动。”
火山灰渐渐稀薄,东南方的赤光已变成个模糊的光点。赵莽望着那个方向,突然想起《雪岭密码》里的插图:长白山与朝鲜半岛的山脉在地下相连,地脉本就是贯通的,磁晶顺着地脉流动,迟早会在半岛引发新的“龙脉异象”,成为比国内争夺更复杂的跨国纷争。
幸存的百姓们已在山脚下搭起临时营地,炊烟在火山灰的天幕下划出淡淡的线。赵莽将地动仪的核心部件拆卸下来,只留下便携的磁极检测器——他知道追寻磁晶的路还很长,但当务之急是安置幸存者,至于跨国的玉玺争夺,终将随着磁晶的落地,在不久的将来拉开序幕。
最后一缕阳光穿透灰幕时,赵莽看见块较大的磁晶卡在松树枝上,青红色的光泽在暮色中格外醒目。他没有去捡,只是记住了它随风摆动的方向——东南,朝着海的方向。这块晶体或许会被洋流带走,或许会被过路的商旅拾得,但无论落在哪,都将带着长白山的地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