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在异国他乡掀起新的波澜。
“走吧。”他拍了拍王二的肩膀,“长白山的事暂了,外面的事……才刚开始。”
山脚下的营地传来孩童的笑声,驱散了火山灰带来的压抑。赵莽知道,幸存者们终于踏上了安稳的土地,而那些飘向东南的磁晶,正像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历史的长河里,漾开一圈圈关于玉玺、地脉与跨国争夺的涟漪,等待着被后人书写的那一天。
第十二章 余波与新线
《地脉镜》
赵莽将改良地动仪的最后一颗铜钉敲入底座时,紫禁城的日晷正好指向未时。钦天监的官员们围在旁边,看着仪器龙首口中的磁石微微颤动,在铜盘上划出细浅的纹路——这是从长白山带回来的玉玺残片粉末,被他按比例混入磁石,保留了最核心的磁场感应功能。
“此物能测地心异动?”为首的监正摸着胡须,指尖刚触到仪器边缘,就被磁石吸得微微发麻,“陛下赐名‘地心监测仪’,要置于钦天监观星台,与浑天仪并列。”
赵莽没接话,正校准“八道”刻度。盘面上的s极标记用朱砂着重标出,这是从长白山磁极永久固定的经验中得来的关键——稳定的基准点能让监测更精准。他想起暗河漂流时,正是这s极的指引,才让他们避开了多次磁极反转,此刻这标记不仅是刻度,更是连接“龙脉线”与“科技线”的支点。
监正翻开赵莽呈递的《改良纪要》,目光在“玉玺残片粉末配比”一页停住:“用龙脉之精助仪器感应,这法子……前无古人。”
赵莽望向窗外,观星台的铜鹤在暮色中泛着冷光。他想起长白山的火山喷发,若早有此仪器,或许能提前半月预警,减少伤亡。地动仪的磁石突然颤动,指向西北方——那里的地磁正在发生微弱变化,按测算,三日后可能有小震,这正是仪器结合了玉玺感应与机械传动的优势,既能测宏观地脉,又能预警具体灾害。
“龙首的角度需再调半寸。”他伸手转动龙首,让其正对子午线,“这样s极的感应范围能扩大三成,连西域的地脉异动都能捕捉。”
钦天监的工匠们按吩咐调整时,赵莽从怀中掏出《龙脉惊变》残卷,与仪器的构造图对比。书中记载的“龙脉走向”与仪器监测的磁场轨迹高度重合,尤其是昆仑山至长白山的主线,在铜盘上呈现出清晰的弧线,证明所谓“龙脉”,本质就是地球磁场的能量通道,而仪器则是将这无形的通道可视化的“地脉镜”。
监测仪安装完毕的第三日,西北果然传来震报。虽然只是小震,但钦天监提前两刻钟发出的预警,让当地官府及时疏散了百姓。消息传回紫禁城时,皇帝正对着仪器感叹:“此物竟能窥破地心玄机,比钦天监的占星术更可靠。”
赵莽站在观星台,看着监测仪与浑天仪在月光下交相辉映。前者测地心,后者观天象,一地下一天上,却通过磁场与引力的共性联系在一起。他想起《武备志》里“天地同律”的说法,此刻才真正理解——所谓科技,不过是用更精准的方式,解读古人所说的“天道”。
有官员提出要仿制仪器,将玉玺残片粉末换为普通磁石,却发现监测精度下降了七成,连近处的地磁变化都难以捕捉。赵莽解释:“残片粉末不仅是磁导体,更能与地脉产生共鸣,就像用琴弦的共振来听远处的琴声,普通磁石做不到。”
这话传到民间,渐渐演变成“监测仪通龙脉”的传说。有人说仪器能听见地脉的呼吸,有人说那是玉玺在护佑大明。赵莽听了只是笑笑,他知道这不是迷信,是百姓对未知科技的朴素理解,而他要做的,就是让这“共鸣”越来越精准,让科技线的发展,始终扎根于对龙脉线的认知。
半年后,监测仪首次成功预警了山东的地震。震前一日,仪器的铜珠连续坠落,指向“震”位,钦天监依此发布的预警,让数万百姓幸免于难。皇帝亲往观星台,看着监测仪的磁石在震后缓缓归位,感叹道:“此物连接天地,当为大明国器。”
赵莽站在仪器旁,指尖抚过s极标记。那里的朱砂已被磁石磨得发亮,却依然清晰。他知道这颗从长白山带出来的“科技种子”,终于在朝廷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它保留着玉玺的磁场感应,是龙脉线的具象化;它运用机械传动与刻度校准,是科技线的结晶。两者看似不同,实则同源,都是人类探索自然的方式。
观星台的风带着铜锈的气息,吹动监测仪的铜铃,发出清越的声响。赵莽望着远处的紫禁城,灯火如星。他知道“地心监测仪”的意义,远不止预警灾害,更在于证明:所谓“龙脉”并非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可以被科学解读、被技术利用的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