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71章 代国拓跋猗迤:牛背上巨人的壮阔人生与悠长回响

献上了一条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的计策:“君上!何不敞开咱部落的大门,广募天下英才,不分胡汉?汉人精于农桑、律法、文书、工艺,这正是我们壮大所需的‘软实力’啊!”

“啥?汉人?那不是只会种地的‘两脚羊’吗?”帐下不少鲜卑将领当场炸锅,纷纷表示反对。习惯了弯弓射大雕的勇士们,对拿笔杆子、抡锄头充满鄙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面对质疑,拓跋猗迤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远见和魄力。他力排众议,一拍大腿(可能把牛车扶手拍裂了):“就这么干!卫操,这事交给你了,你就是我的‘首席人才官’兼‘首席政务官’(辅相)!”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人才引进计划在参合陂轰轰烈烈展开。告示贴出(可能是卫操写的漂亮隶书):管你是中原流亡的秀才、失意的技术宅(工匠)、落魄的基层公务员(小吏)、还是识文断字的先生,只要你有真本事,参合陂欢迎你!包吃包住(住帐篷),待遇从优(可能给牛羊)!

效果立竿见影。中原的流民、失意士子、能工巧匠闻风而至,参合陂北迅速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多民族治理特区”。这个“实验室”里,分工明确,各展所长。

汉人智囊团(卫操牵头):负责起草文书、制定简易律法、管理户籍、征收赋税(可能是粮食或布匹)、处理诉讼(比如汉人之间的纠纷)。他们带来了中原的行政经验,让部落管理从“拍脑袋”走向“有章法”。

鲜卑勇士团:老本行不能丢!专心负责征战、放牧、守卫家园。他们是部落武力的基石。

其他胡族专家(如匈奴降将):精通骑射战术的负责训练骑兵;熟悉西域情况的可能负责贸易或情报。

汉人工匠:他们带来的技术是革命性的!打造更精良的武器、铠甲,甚至开始尝试制造简易的攻城器械(比如冲车、云梯),让鲜卑军队从纯游牧武装向复合型军队转变。

汉人医者:组建了可能是草原上第一支专业的“战地医疗队”,大大降低了战士伤病的死亡率,提高了士气。想想看,以前受伤可能靠萨满跳大神或者自己硬扛,现在有专业大夫了!士兵们冲锋都更有底气了。

这种超前的、以实用主义为导向的包容政策,很快结出了甜美的果实。当公元297年左右,拓跋猗迤雄心勃勃地挥师西征,意图统一漠南诸部时,他的军队早已脱胎换骨。队伍里不仅有鲜卑铁骑,还有熟悉地形的匈奴向导、乌桓射手,甚至可能有少量汉人步兵(负责操作器械或守卫辎重);汉人工匠打造的攻城器械不再是摆设,在面对一些有简易城寨的部落时发挥了关键作用;战地医疗队的帐篷成了战士们的“生命加油站”;通晓各种语言(包括一些西域胡语)的翻译官(可能由汉人或粟特人担任)在招降纳叛、沟通联络中作用巨大。

这支融合了多民族智慧的“混编部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约297-304年),如同开了外挂,一路高歌猛进,横扫大漠。史载其“西兼沙漠,收服二十余部落”,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势力范围一直扩张到遥远的贝加尔湖(北海)周边!这不仅是一次军事征服,更是一次成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之旅。猗迤就像一个高效的区域整合者,将散沙般的漠南诸部逐渐聚拢在索头部的旗帜下,其功绩堪称“草原版张骞凿空”,为后来代国乃至北魏的疆域奠定了基石。参合陂的“融合实验室”,成功孵化出一个强大的草原新势力。

三、西晋的“编外救火队长”与巨星陨落(304-305年)

当拓跋猗迤在塞外风风火火搞建设、拓疆土的时候,中原的西晋王朝正上演着年度(不,是世纪级)灾难大片——“八王之乱”。司马家的王爷们杀红了眼,把锦绣河山搅得天翻地覆,民生凋敝。/x/i¢a?o~s+h\u~o~g+u,a\i`.`c′o′m!乱世,正是枭雄崛起之时。公元304年,一直对西晋心怀不满的匈奴贵族刘渊,看准时机,在离石(今山西离石)扯旗造反,自称汉王(后称帝),建立汉国(前赵前身)。烽火瞬间燃遍并州(今山西大部)。

并州刺史、东海王司马腾被刘渊的叛军打得焦头烂额,困守晋阳(今太原),眼看就要城破人亡。情急之下,这位曾经视胡人为“边患”的晋室宗亲,也顾不得什么“华夷之辨”了,把心一横,派出使者,带着厚礼和十万火急的求救信,星夜兼程奔向塞北,向曾经的“麻烦制造者”——拓跋鲜卑求援!

消息传到参合陂,猗迤的大帐里瞬间炸开了锅。

不想错过《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