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71章 代国拓跋猗迤:牛背上巨人的壮阔人生与悠长回响

在担当与格局的层面,当中原的司马诸王为了一己私利,将整个帝国拖入“八王之乱”的血腥深渊,上演着骨肉相残的惨剧时,拓跋猗迤却能超越狭隘的族群隔阂,以“唇亡齿寒”的大局观,毅然充当风雨飘摇的西晋在并州的“编外救火队”。他两次南下击退刘渊,固然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但在客观上,确实延缓了匈奴汉国南侵、蹂躏中原腹地的步伐,为中原流民保留了一丝喘息之机,也为晋室(尽管微弱)在北方保留了一点象征性的存在。在那个“礼崩乐坏”、人人自危的时代,这种超越族群利益的担当,尤为可贵。他的行动,比任何空洞的“忠义”口号都更有力量。

北魏史官魏收在《魏书·序纪》中对其先祖的评语精准而深刻:“神元(拓跋力微)生自天女,桓(猗迤)、穆(猗卢)勤于晋室。灵心人事,夫岂徒然?” (意思是:始祖神元帝(力微)的诞生有天神之女的传说(强调神圣性),而桓帝(猗迤)、穆帝(猗卢)则尽心竭力地匡扶晋室(强调功业)。这既是天意眷顾(灵心),也是他们尽人事努力的结果(人事),难道是偶然的吗?) 魏收将猗迤(桓帝)勤王晋室的功绩,视为北魏天命所归、能够最终入主中原的重要历史依据和道德资本。那辆吱呀前行的牛车,承载的不仅是一位巨人的身躯,更是一个民族从部落联盟走向国家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野蛮走向文明(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拓跋猗迤,这位“牛背上的巨人”,他用短暂而璀璨的一生证明: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你骑的是汗血宝马还是老黄牛,而在于你胸怀的格局与践行的方向。他的参合陂“实验室”,他的胡汉“混编旅”,他两次南下的马蹄声,以及卫操碑文上那滚烫的文字,共同构成了五胡乱华大时代中一抹充满希望与生机的亮色,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关于包容、务实与担当的永恒启示。当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那辆在代北草原上缓缓前行的牛车,其碾过的车辙,早已深深嵌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宏大叙事之中。他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晓,这位“牛车战神”的诙谐与厚重,将永远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

后记:《寿楼春?大魏桓帝参合孤日》

猗迤驰寒烟。纵牛鞍偃月,胡汉融川。

廿部穹庐皆伏,雁归榆关。

金绶耀,青云端。卷朔风、雷崩西峦。

正虎啸龙沙,霜锋未冷,星坠参合原。

阴山雪,秋芜寒。怅神榆泣血,锈胄凝斑。

不见并州盟石,独遗荒滩。

鼙鼓绝,哀笳残。问碧霄、英魂何安?

剩牛辙斜阳,苍茫暮天孤影盘。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不想错过《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