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砍向了部落贵族,而且是六修的老师(史载为“大人”,即部落首领,很可能也是六修重要的政治盟友或导师)。这位老师(名字史书缺载,真是个悲伤的龙套)被杀,彻底点燃了新平城的火药桶。这不仅仅是杀一个贵族,更是对六修势力集团的直接宣战和清洗!相当于把太子爷的左膀右臂给剁了,还顺带抽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
六修彻底怒了,也绝望了。老爹这是要赶尽杀绝啊!坐以待毙?那不是草原汉子的风格。!x\4~5!z?w...c′o¢m/反了!于是,新平城这个原本的边疆重镇,瞬间变成了“叛军”大本营。六修利用自己经营多年的根基和同样对猗卢不满的部落势力,扯起了反旗。
消息传到平城,猗卢估计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反了你了!” 他可能觉得,收拾这个“不听话”的儿子,不过是手到擒来的家务事。于是,他亲自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新平城,准备“清理门户”。
四、平城郊外风雪夜:一场荒诞又血腥的“父子局”
公元316年寒冬,猗卢的大军兵临新平城下。然而,戏剧性(或者说,历史充满了黑色幽默)的一幕发生了。或许是一时心软(可能性极低),或许是战术试探(更可能),猗卢居然派了个使者去给六修送东西——马匹和衣物!这操作,简直像在说:“儿啊,天冷,爹给你送点温暖,咱别打了行不?” 充满了“何不食肉糜”的天真。
结果呢?六修看着老爹送来的“温暖大礼包”,估计冷笑都冻在脸上了。他连东西带使者,一块儿给“处理”了——使者被杀!《魏书》记载:“猗卢遣子修书及乘马衣服,即斩三奴。” 这等于当着老爹的面,把他伸过来的“橄榄枝”(还是带刺的)给撅折了,还狠狠踩了两脚。猗卢这下彻底暴走,怒火值max,直接下令攻城!
但六修不是吃素的,他早就料到了老爹的套路。他的部将(也是不满猗卢的部落首领)在北山(平城附近)设下了埋伏。猗卢报仇心切,一头扎进了包围圈。结果可想而知,代王的精锐部队被打得满地找牙,全军溃败。猗卢同志只能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向东北方向逃窜,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逃亡途中,更荒诞的一幕上演了。仓皇失措的猗卢,居然被一个路过的老妇人认了出来!这位吃瓜群众(或者说是历史的关键“npc”)直接给追击的六修部队指了路:“快看!穿紫袍骑黄马那个,就是你们大王!” 精准定位,一键导航!追兵一拥而上,一通乱箭齐发。曾经叱咤风云的代国开国君主拓跋猗卢,就这样倒在了冰冷的雪地里,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血泊中的“胜利者”与代国崩盘
六修射杀了父亲,名义上最大的障碍清除了。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坐上平城的王座,品尝“胜利”的果实,更大的危机就如影随形。权力真空,永远是野心家最好的舞台。
他的堂兄,拓跋普根一直驻扎在代国北境。这位老兄可没闲着,一直密切关注着平城和新平城的“家庭伦理大戏”。当猗卢身死、六修立足未稳的消息传来,普根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他立刻率部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直扑平城。
刚刚经历弑父风波、内部人心不稳的六修部队,哪里挡得住以逸待劳、打着“平叛”旗号的普根大军?一番激战(可能也没多激烈)后,弑父者拓跋六修也被堂兄拓跋普根诛杀。
六、穿越迷雾:拓跋六修,仅仅是“弑父逆子”吗?
后世史书,尤其是北魏官方修订的《魏书》,给拓跋六修的定性基本就是四个字:悖逆弑父。这顶大帽子一扣,似乎盖棺定论。但当我们拨开史书带有浓厚政治倾向性的迷雾,结合时代背景细细品味,会发现六修的悲剧,远非“逆子”二字可以概括。他更像是多重历史矛盾挤压下的一个牺牲品和反抗者。
代国处于从部落联盟向国家政权转型的初期,草原传统是“兄终弟及”或“强者为王”,而猗卢受晋朝影响,想搞“嫡长子继承制”。这两种制度在代国激烈碰撞。猗卢偏爱幼子比延,本质上是在两种继承规则间反复横跳,既想用汉制确立权威,又未能彻底摆脱部落传统的影响,或者干脆就是出于个人好恶。六修作为长子,正好卡在这个制度的夹缝里,成了首当其冲的牺牲品。老爹的偏心,直接把他从“法定继承人”变成了“头号威胁”。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最终统一北方、建立强大北魏的是拓跋弗(拓跋猗迤和拓跋猗卢异母弟)直系后人,而非拓跋猗卢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