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了他的段元妃!他派了自己的弟弟、赵王慕容麟去传话(让兄弟去干这种脏活,真是“兄友弟恭”啊),大意是:“老妖婆!你不是总在先帝面前说我坏话,想废了我吗?现在先帝走了,你的好日子到头了!识相的赶紧自己了断,不然我灭你全族!”段元妃何等刚烈,闻言怒斥:“你们兄弟逼杀继母,天理难容!这江山,必亡于你手!”骂完,这位见识不凡的奇女子,慨然自尽。慕容宝陛下,上任第一天,就给自己头上扣了个“逼杀母后”的超级大黑锅!朝野上下,目瞪口呆,心寒不已。这政治智商,基本告别自行车了。
第二把火:废长立幼,自埋巨雷!
慕容垂临死前,其实对继承人安排有过深思熟虑,他觉得慕容会(慕容宝的庶次子)年轻有为,在镇守龙城旧都时表现不俗,曾明确表示想让慕容会接班。但慕容宝同志显然对老爹的遗嘱选择性失明。为啥?因为宠妃段氏吹的枕头风?因为慕容盛(慕容宝的长子)嫉妒弟弟慕容会的才能,拼命在老爹面前夸自己年幼的异母弟慕容策(小段氏所生)贤能?因为那位“好兄弟”慕容麟,为了拍马屁,也极力撺掇立幼子?总之,在老婆、儿子、弟弟的“合家欢”忽悠下,慕容宝心花怒放,力排众议,悍然废黜了颇有才能和威望的慕容会,改立年仅十一岁、除了“可爱”暂时看不出啥雄才大略的慕容策为太子。当群臣违心附和“陛下圣明”时,慕容宝大概正陶醉在自己的“英明决策”中,完全无视了被废黜的慕容会眼中那足以冻死人的寒光。这颗至亲相残的巨雷,就这么被他亲手埋下,导火索滋滋作响。
第三把火:户口普查,猛踩油门!
慕容垂临终还有个遗命:搞一次全国性的户口普查(校阅户口),目的是裁撤冗余军营,明确士族(世族)身份,解决当时“军营荫户”严重的问题(很多百姓依附军队逃避国家赋役),本意是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算是个好政策。但好经到了慕容宝手里,硬是给念歪了。他推行起来那叫一个简单粗暴、急功近利,“法律严峻政令苛刻”(《晋书》原话),完全不顾及社会承受力和执行中的实际困难。结果呢?“朝廷上下,人心各异;百姓之中,十家九叛”(也是《晋书》说的)。登基才几个月,国内已经是怨声载道,离心离德。这把火,直接把后燕这口大锅下的柴火,烧成了熊熊烈焰,眼看就要炸锅。
三、 军事灾难片导演——慕容宝的“花式送人头”艺术
如果说慕容宝的内政水平是“青铜段位”,那他的军事指挥才能,简直就是“倔强黑铁”,甚至可能是“人机模式”。他亲自导演了两场对北魏的关键战役,成功地将后燕的军事主力打包成两份“超级大礼包”,送货上门,服务态度好到连快递费(士兵性命)都自己倒贴。
1. 参合陂之战(395年):八万精锐的“集体坟头蹦迪”
背景: 这仗其实发生在慕容宝还是太子、老爹慕容垂生病的时候。北魏的拓跋珪(未来的北魏道武帝)翅膀硬了,不听话了,还抢后燕地盘。慕容垂本打算亲征,奈何病重,就把统兵大权交给了太子慕容宝,配上了慕容德、慕容麟等辅佐,率精兵八万北伐。
过程: 慕容宝同志,带着老爹攒下的精锐家底,雄赳赳气昂昂出发了。然后,他就完美展示了什么叫“骄兵必败”。仗着兵多将广,他压根瞧不起年轻的拓跋珪,行军散漫,戒备松懈。£?e鸿?特[小{说:网= ]**无÷错ˉ?|内)§容§]拓跋珪玩起了心理战和情报战:散布慕容垂已死的谣言(当时慕容垂确实病危),截杀后燕信使。慕容宝这边军心动摇,他自己也六神无主,优柔寡断的毛病大爆发,是进是退拿不定主意。更要命的是,他听不进慕容德等老将的劝谏。
结局: 在一个叫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附近)的地方,拓跋珪趁着后燕军松懈无备,发动了致命突袭!后燕大军瞬间崩溃,被斩杀、溺毙、俘虏者不计其数。最终,八万精锐,仅有慕容宝、慕容德等千余人狼狈逃回! 更惨的是,后来投降的几万燕军俘虏,也被拓跋珪下令集体活埋(也有说坑杀部分)。这一仗,把后燕的脊梁骨彻底打断了!慕容垂攒下的百战精锐、开国班底,被儿子慕容宝一次性“清仓大甩卖”,附赠活埋服务。 此役成为后燕由盛转衰、北魏强势崛起的绝对转折点。慕容宝的军事首秀,交出了一份“史诗级灾难片”的成绩单。
2. 柏肆之战(397年):十二万大军的“冰河世纪大逃亡”
背景: 慕容垂刚死,尸骨未寒(甚至可能还没下葬),拓跋珪这位“好邻居”就秉承“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亲率北魏大军,气势汹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