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33章 南燕末帝慕容超:金刀乞丐的戏剧人生

了这道“齐鲁之脊”。史载刘裕在通过大岘山时,看到南燕竟然真的不设防,激动地用刀指着天大笑:“虏已入吾掌中矣!”(敌人已经掉进我手掌心了!)信心爆棚。

慕容超则信心满满地在临朐平原摆开阵势,准备用他的鲜卑铁骑教刘裕做人。为了提升“士气”(也可能是为了视觉效果),他还给精锐部队发下了闪闪发光的明光铠(当时的高级铠甲),阳光下,一片银光闪耀,煞是威风。

大战开启。慕容超派心腹大将(可能就是公孙五楼本人,或他指挥的精锐骑兵)率优势铁骑,直扑晋军侧翼的辎重车队,意图“偷家”。这招在平原上对付步兵为主的军队通常很有效。眼看鲜卑铁骑就要得手,晋军阵中似乎一片慌乱… 突然!只见刘裕异常淡定地挥动令旗。晋军早有准备!四千辆辎重车(也可能是特制的偏厢车)迅速被推到外围,首尾相连,形成了一道移动的“钢铁城墙”!车阵之间,强弓硬弩早已严阵以待!鲜卑骑兵冲近才发现:这哪是辎重队?这分明是带轮子的刺猬阵!骑兵的冲击优势在车阵前瞬间化为乌有,反而因为拥挤成了活靶子!晋军步兵依托车阵,用长矛和弩箭疯狂输出。南燕铁骑冲锋不成,反而陷入混乱,“堵车现场”惨不忍睹,伤亡惨重。“铁骑冲车阵,卡成停车场”,成了这场战役最荒诞也最致命的写照。

临朐主战场,慕容超亲自督战的中军也未能突破晋军严密的步兵方阵。当得知骑兵突袭失败的消息后,南燕军心彻底崩溃!兵败如山倒,慕容超本人狼狈不堪,在亲兵护卫下仓皇逃回都城广固。刘裕乘胜追击,兵围广固。

广固围城战,成了一场漫长而绝望的“帝国葬礼”。慕容超展现了他性格中唯一值得称道的闪光点——顽固的勇气。他拒绝投降,每天坚持登上城墙督战,箭矢贴着他的耳朵飞过,他也面不改色(这点确实有种)。然而,勇气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城中粮食耗尽,后秦姚兴派来的援军象征性地出发后,就因为自家后院起火(赫连勃勃闹事)而掉头回去了。最后的希望破灭。饥饿和瘟疫(主要是脚气病,因缺乏维生素b1)开始在城中蔓延,“城中男女患脚弱病者太半”(《晋书》),百姓和士兵大批死亡,惨不忍睹。慕容超的统治基础,在绝望中彻底瓦解。

公元410年农历二月初五,晋军终于攻破了广固外城。慕容超知道大势已去。他没有选择逃跑或自杀,而是平静地整理好自己的衣冠,携带着象征皇权的玉玺,端坐在大殿之上,等待最后的时刻。当晋军士兵冲进来时,他束手就擒。被押往建康(今南京)的途中,这位亡国之君只提出了一个要求:“母后年迈,望善待之。”

四、青州落日余晖——血色黄昏下的历史回响

公元410年,建康城的闹市。鬼头刀寒光一闪,伴随一声闷响,慕容超年仅二十六岁的头颅滚落尘埃。这一刀,不仅结束了他如同过山车般跌宕起伏的一生,也宣告了鲜卑慕容氏在中原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南燕的彻底覆灭。慕容家族“五燕”(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的辉煌与挣扎,至此画上了凄凉的句号。

后世史家对慕容超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批判。唐朝官修的《晋书》在《慕容超载记》末尾,毫不客气地甩出八字判词:“不恤政事,畋游是好”(不关心国家大事,就喜欢打猎游玩),直接把他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得更刻薄:“超亡而慕容氏之族尽矣”(慕容超一死,慕容氏一族算是彻底完蛋了),语气中充满了对这个败家子的鄙夷。

现代史家则倾向于将他视为一个经典的亡国君主标本。翻开他的“亡国履历”,简直就是一本“作死指南”——弃天险如敝履: 主动放弃大岘山,门户大开迎强敌(地理课代表哭晕);亲小人远贤臣: 宠信公孙五楼等佞臣,排挤、逼走甚至杀害忠臣良将(人力资源管理反面教材);视民生如草芥: 游猎扰民,苛捐杂税,民心尽失(群众基础?不存在的!);外交上四处树敌: 为点乐师劫掠强邻东晋,向后秦称臣自取其辱(国际关系自杀式操作);战略上刚愎自用: 不听良言,一意孤行选择最差的作战方案(军事指挥零分);统治基础崩塌: 宗室内乱,人才流失,军队离心离德(团队建设彻底失败)。

这“亡国六件套”,他算是完美集齐,踩遍了所有可能导致政权崩溃的雷区。南燕的灭亡,慕容超的个人“才能”(作死才能)绝对是“首功”。

然而,当我们暂时放下史官的道德审判棒,尝试拨开慕容超身上“昏君”的标签,或许能看到一个被时代巨轮裹挟的悲剧性人物。他一出生就背负着家族的

不想错过《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