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大学历史系报告厅 - 周三下午
古朴庄重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x,i·n~w,a+n+b·e+n!.^o~r·g?前排是历史系的资深教授、系领导,以及教务处几位表情各异的领导(刘建明赫然在列,坐在靠边的位置,嘴角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等着看好戏的冷笑)。后面则是黑压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好奇、审视、甚至带着点不服气的目光聚焦在讲台上。
讲台中央,钱砚修身姿挺拔,穿着简洁合身的白衬衫和深色休闲裤,俊美的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谦逊与自信。他身后的大屏幕上,正展示着他获奖论文的核心框架图——东汉政治结构、宦官权力网络、士大夫清议运动、制度与人性的互动模型,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全场,沉稳有力,引经据典,对《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原始史料的驾驭信手拈来,分析鞭辟入里。整个报告深入浅出,既有宏大视野,又有微观个案(如李膺案、范滂案的深度剖析),展现出的学术素养和思辨深度,远超一个高中生的范畴,让台下不少本科生都自愧不如,连前排几位严肃的老教授都频频点头。
“……因此,在东汉特定的制度困境下,士大夫的清议运动,不仅是政治抗争,更是在极端压迫下,人性中对道义、尊严和话语权的一种悲壮坚守。这种光辉,因其在黑暗中的挣扎而更加夺目。” 钱砚修结束报告主体,微微鞠躬。
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精英中学陪同前来的王主任和班主任激动地用力鼓掌,脸上满是自豪。
刘建明的掌声敷衍而短促。他推了推眼镜,眼中闪过一丝阴鸷和焦躁。钱砚修的表现太完美了!几乎无懈可击!这与他预期的“高中生露怯”场面截然不同。
主持人(一位历史系副教授)走上台,笑容满面:“非常感谢钱砚修同学带来的精彩报告!其深度和洞见,令我们这些专业人士也深受启发。按照安排,现在我们进入学术交流环节。欢迎在座的老师、同学们踊跃提问,与砚修同学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
话音落下,短暂的安静。随即,刘建明身边,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刻板的年轻讲师(显然是刘建明安排的“马前卒”)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这位老师请讲。” 主持人示意。
年轻讲师站起身,语气带着刻意营造的“学术探讨”腔调,但问题却锋芒毕露:“钱砚修同学,你的报告非常精彩,史料运用也很丰富。不过,我有一个疑问。你论文中关于‘党锢之祸后士大夫心态转向避世玄学’这一核心论点,以及支撑这个论点所引用的郭林宗(郭泰)避祸全身、引导清议转向的例证,其论证逻辑和史料解读,似乎与知名历史学者、我校张明远教授十年前在《史林》期刊上发表的《东汉士人心态嬗变探微》一文中的核心章节……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啊?”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视全场,成功引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他继续道:“张教授的文章,深入探讨了党锢之祸后,士人从积极议政到消极避世、转向玄学清谈的心态转变,并以郭泰作为关键个案进行了深刻分析。.k?a\n′s¨h+u\w_u~.?o′r*g\请问钱同学,你对此如何解释?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在张教授的研究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他最后一句问得极其阴险,将“借鉴”甚至“抄袭”的暗示赤裸裸地抛了出来。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钱砚修身上!王主任和班主任唐元明的脸色瞬间变了!刘建明嘴角那抹冷笑终于抑制不住地扩大,身体微微后仰,一副看好戏的姿态。张明远教授本人就坐在前排,此刻也皱起了眉头,目光锐利地看向钱砚修。
空气仿佛凝固了。这是赤裸裸的指控!而且是在学术报告厅,当着众多专家学者的面!一旦处理不好,钱砚修刚刚建立的学术形象将瞬间崩塌!
陈静坐在后排角落的陪同席,紧张得手心全是汗,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
讲台上,钱砚修脸上的谦逊笑容没有丝毫变化,甚至眼神都依旧平静。他看着那位提问的讲师,没有立刻反驳,反而微微颔首,语气平和:“感谢这位老师的提问。您提到了张明远教授发表在《史林》上的重要论文,这确实是一篇研究东汉士人心态的经典之作。” 他态度从容,首先肯定了对方提及的文献价值。
就在众人以为他要辩解或承认借鉴时,钱砚修话锋陡然一转,语气依旧平稳,却带上了一丝不容置疑的锐利:“不过,关于您所说的‘惊人相似性’以及对我论文独立性的质疑,我想,这可能是源于您对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