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核心论点和论证路径的误读。”
他拿起讲台上的激光笔,点向大屏幕。屏幕瞬间切换,不再是他的论文框架,而是并列展示的两份文档摘要:
左侧:张明远《东汉士人心态嬗变探微》核心摘要。 高亮显示其核心观点:党锢之祸是士人心态从积极入世转向消极避世(玄学)的转折点,郭泰是这一转向的标志性人物,其行为代表了对政治现实的彻底失望和逃避。
右侧:钱砚修《制度困境与人性挣扎》相关章节摘要。高亮显示其核心观点:党锢之祸是高压制度下士人抗争策略的被迫调整,而非精神内核的彻底转向。郭泰的‘避祸’并非消极逃避,而是在极端环境下,以清醒的‘明哲’保存力量、引导清议转向更隐蔽但持续的文化批判(如人物品评、经学阐释),其本质是抗争的延续与变形。人性光辉体现在对道义底线的坚守(不合作)和以文化力量进行的韧性抵抗。
“请看,” 钱砚修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张教授的核心论点,聚焦于心态的‘嬗变’——从积极到消极的线性转折。而我的论文,聚焦于制度高压下‘抗争策略’的调整与变形,强调精神内核(坚守道义)的延续性。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
他操作激光笔,精准地圈出两篇论文中分析郭泰的段落:
“张教授着重分析郭泰‘隐退’、‘不仕’的表象,将其作为心态消极化的典型证据。?精e2武×小?¥e说?1网ˉ|` 2?)已@′e发|De布1+ˉ最?新|`?章¤[?节_&”
“而我的论文,则着重挖掘郭泰在‘隐退’期间,通过‘奖拔士人’、‘引导清议’、‘著书立说’等行为,如何将政治抗争转化为更具韧性的文化影响力。 我引用的关键史料是《后汉书·郭太传》中对其‘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的评价,以及他门下弟子众多、影响深远的事实,论证其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退为进’的文化抗争。”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脸色开始变得难看的提问讲师,以及笑容僵在脸上的刘建明,最后落在前排若有所思的张明远教授身上,语气带着真诚的敬意和学术探讨的严谨:
“张教授的研究,为我理解东汉士人提供了重要视角。但我的论文,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更多原始史料(如《风俗通义》、《潜夫论》中关于清议转向的记载)的重新梳理,提出了不同的解读框架,强调制度困境下人性抗争的韧性与多元形态。这并非简单的‘相似’或‘借鉴’,而是学术研究在继承中的发展与深化。如果非要说联系,我更愿意将其视为对张教授所开辟领域的一种致敬和回应。”
钱砚修的回答,逻辑严密,论据清晰,态度不卑不亢。不仅有力地反驳了抄袭指控,更展现了他对学术脉络的深刻理解和独立的研究价值。台下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掌声!不少学生甚至激动地叫好!张明远教授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看着钱砚修,眼中流露出欣赏和赞许,甚至微微颔首。
那位提问的讲师脸色涨红,哑口无言,在众人的目光中讪讪地坐下了。
刘建明脸上的冷笑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阴沉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他没想到钱砚修的准备如此充分,反击如此犀利!他精心安排的第一发“炮弹”,竟被对方轻描淡写地化解,还赢得了满堂彩!
但这只是开始。刘建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对坐在他斜后方的一个研究生使了个眼色。
那研究生会意,立刻举手,语气带着刻意的不屑和挑衅:“钱砚修同学,你的反驳听起来很有道理。不过,作为一个高中生,能驾驭如此宏大的历史命题,进行如此‘独立’且‘深刻’的研究,实在令人惊叹。我想请问,在你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某些‘资深学者’在框架梳理和史料解读方面的‘关键性指导’?毕竟,这其中的学术规范和方法论,远非一个高中生能完全掌握的。我们是否应该更透明地说明这些‘外部助力’?” 他的问题更加赤裸裸,首指论文的独立性和背后可能存在的“枪手”或“过度指导”,甚至暗指裴音(江大心理系教师)可能利用资源为儿子铺路!
这个问题比刚才更加恶毒!首接将矛头指向了学术道德和诚信!全场再次安静,气氛变得有些凝重和审视。连张明远教授也再次皱起了眉头。
王主任和班主任唐元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陈静更是紧张得几乎无法呼吸。
讲台上,钱砚修脸上的平静终于出现了一丝波动。不是慌乱,而是一种冰冷的、仿佛被彻底激怒的锐利。他看着那个提问的研究生,又缓缓将目光转向台下脸色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