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7章 改造歪把子

就生产了约400挺!

不过这种仿制更准确的说是改制,主要是把歪把子6.5毫米口径改装成7.92毫米,包括在后世的军博,仍保留着我军改装的7.92毫米枪管歪把子。

除枪管外,苏卫在改制期间也针对原版设计的诸多缺陷,结合实战需求进行了不少针对性改良,如解决供弹可靠性问题。

原版歪把子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使用5发步枪弹夹供弹,需将6个弹夹装入弹斗,易因灰尘、泥土进入导致卡壳,且对弹药规格要求苛刻。

苏卫改良时简化了供弹结构,部分改用电焊焊接的20发弹匣,参考捷克式ZB-26的弹匣设计,减少了弹斗进灰的隐患,供弹效率提升约30%。

此外,去除了原版复杂的油刷润滑装置,该装置易沾染泥沙反而加剧卡壳,遂改为射击前人工涂抹机油,更适应敌后战场的恶劣环境。

在人机工效上,歪把子的枪托因偏移设计,也就是歪的由来,导致射击时后坐力不稳定,且瞄准基线过高。

苏卫调整了枪托角度,使其更贴近人体肩部,减少射击时的晃动,同时降低了瞄准基线,提高卧射时的隐蔽性,并简化了枪管散热片结构,将原版厚重的散热片改为轻薄的环形设计,减轻全枪重量,致使其从10.2公斤降至约9公斤,更适合步兵携行机动。

这些改良其实并不算技术升级,而是我军在极端条件下的战场适应性改造,以可靠性和实用性为核心,让仿制品能在泥泞、风沙等环境中持续射击,为敌后游击战提供宝贵的自动火力支持。

这一次换沈泉出手,他将自制的20发弹匣扣进机匣,迫不及待地便扣动扳机。

哒哒哒哒!!

弹壳如断了线的黄铜珠子迸溅而出。

只这一个长点沈泉就愣住了,且不说我军改良后的弹匣供弹居然没卡壳,光听这枪声内行人就能听出一些门道。

原版歪把子的射击声音有很鲜明的特点,和其他机枪比起来辨识度挺高,它的枪声不算特别洪亮,但节奏很独特,因为供弹结构的限制,连射时会带着一种哒哒哒…哒哒哒的断续感,不像捷克式那样是连贯的哒哒哒长点射,反而更接近快速点射的叠加,中间会有微小的间隔。

另外,由于枪管和机匣的加工精度问题,射击时还会夹杂着金属部件摩擦的咔啦声,尤其是在连续射击后,枪管过热导致部件间隙变化,这种杂音会更明显。整体听起来,像是钝器敲铁管的闷响混着不顺畅的机械撞击声,远不如其他机枪的声音清脆利落。

在战场上,老兵往往能通过这种断断续续带杂音的枪声,快速判断出这是歪把子在开火。

但我军改良后的歪把子,沈泉觉得顺极了!不仅打得顺,声音也很顺耳。

不想错过《抗战之军工传奇》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