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泉足足打了两百发子弹,枪机也没发生卡壳,虽然机匣盖、枪管等部位产生高温,可这是在所难免的,而且由于改良过的握把比原版短了半寸,更贴合手掌,无论是在进行跪射,还是在沙袋掩体后射击时,都给人一种比歪把子操作起来更舒服的感觉。\二+捌`墈*书_蛧. ,埂!鑫/罪\全!
沈泉并不知道,这就是人机功效,他只知道这枪比原版歪把子用起来顺手多了!关键是改用7.92毫米弹药,不用像6.5毫米那么精打细算了。
根据测试,我军边区造改良版歪把子理论射速五百发每分钟,实际射速像沈泉可以达到起码120-140发每分钟,而且原版歪把子对副射手的依赖性十分大,在改良供弹方式后副射手压力减轻了许多,此外日军有30发弹斗,我军也有自制的30发弹匣。
其效射程还是600米。
这样的表现尽管比捷克式差了一大截,可是比原版歪把子那是只好不坏,最重要的是它好搞啊,无论‘货源’还是‘包装’都好搞。
进货就是首接去抢鬼子的,抢完了送到兵工厂改装一下,就可以使用七九弹打鬼子了,然后接着缴获,接着改……如此逻辑闭环,鬼子也是咱的运输大队长嘛。
其实关于歪把子苏卫还有很多改良思路,可他冷静想想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再过一年,小鬼子都要停产歪把子了,最终被弹匣供弹的九六式6.5mm轻机枪所取代。
因为歪把子的缺点太特么多了,除了糟糕透顶的人机工程外,还特别娇气,对于气象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先是在我国东北地区低温严寒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很差,于是采取了把油壶装在装弹机旁边,随时为机件和枪弹涂油的办法来保持可靠性的办法,后来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更差,甚至连油壶也无济于事了。¨我¨的/书`城` !免!废¢越~毒+
这枪只有在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季节,并且在精心擦拭保养以及战斗烈度柔和的理想条件下,故障率才会相对低一些。
要想把歪把子所有的缺陷矫正,那特么还不如自主研发一款,有这精力,苏卫还想搞点别的呢,简改版歪把子,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弥补我军机枪火力不足,以及弹药统一性问题。
如果有条件,不说56式和81式机枪,搞个53式还是问题不大。
正如眼下的第三款轻机枪,说是仿制大盘鸡,其实走的就是我国53式轻机枪的路子,因为53式就是我大华夏仿制苏联dpm的轻机枪。
作为我国第一款制式轻机枪,它与捷克式和歪把子最大的不同点就是7.62mm口径,而非7.92mm。
这一次,苏卫没有改变口径,依旧用的是7.62mm,因为在缓解我军弹药短缺的问题之余,需开始注重口径统一化,口径缩小是世界枪械发展的趋势。
53式轻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鱼腮撑板式闭锁方式,只能进行连发射击。
其全枪长1272毫米,枪管长605毫米,全重9.26千克(含两脚架和空弹盘),初速840米/秒,理论射速为500-600发/分,战斗射速80发/分,有效射程对地800米、对空500米。
战斗射速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使用47发弹盘供弹,那个飞饼似的大弹盘也是大盘鸡的标志性物件,但这玩意有利有弊。¨秒¨蟑\結+小,税+枉_ ^唔?错/内\容?
47发弹盘供弹,虽然单次装弹量高于部分弹匣供弹的武器,但弹盘装填过程复杂,需要手动将枪弹一发发压入弹盘,熟练射手装满一个弹盘也需15-20秒。
而理论射速是不考虑装弹、冷却等因素的理想状态,实战中每打完一个弹盘就必须停火装弹,频繁的装弹间隔大幅拉低了单位时间内的实际射弹量。
要是提前备好装满弹的弹盘,那自然效率会高很多,可这就要辛苦后勤人员了。
一场战斗下来,起码也得配个五六个弹盘,这都算少的了,而一个满弹盘重约2.8千克,再加上机枪本身,那估计就是战场上机枪手打得过瘾,弹药手使劲儿骂娘。
同时,该枪理论射速虽为500-600发/分,但连续射击超过100发后,枪管会因高温出现变形、膛线磨损加剧,甚至可能导致卡壳、炸膛。
因此实战中射手必须遵循短点射为主、避免长连射的原则,通常每次射击仅打3-5发短点射,射击后还需短暂停顿让枪管散热,这自然降低了实际射速。
战斗中,射手不仅要射击,还需完成瞄准、转移阵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