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8月,由于《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得签订,我国开始用战略性原料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需品。.暁^税~C+M-S· ¢勉`沸\阅,犊!
在这一中德合作时期,金陵兵工厂从德方取得了德国7.92mm MG08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的设计图纸,随即按图纸开始仿制。
1935年,金陵兵工厂仿造成功了MG08式马克沁水冷重机枪。因这年是民国24年,该枪又被命名为民国24年式重机枪,成为当时军队的主要制式装备。
抗战时期,它成为我国军队主要的重火力武器。
乃至大华夏成立后,曾继续生产马克沁重机枪。首到1953年开始引进生产苏式武器,便中止了马克沁重机枪的生产。血染的风采,自此成为绝响。
若拿民24式和日军九二式重机枪相比,只能说两者各有优劣,民24式重机枪在火力持续性和杀伤威力上表现较好,而九二式重机枪则在精度和适应性方面有一定优势。
火力持续性上,民24式重机枪采用水冷系统,理论上若水源充足,可保持较长时间连续射击,但其缺点是需频繁补水,无水冷却时,射击数百发后就需暂停。
九二式重机枪为风冷设计,虽无需补水,但连续射击时枪管容易过热,不过其凭借弹板供弹,能相对稳定地提供持续火力,在实际作战中,若不是长时间持续射击,其火力持续性也能满足一定需求。\我¢的,书^城′ \已\发?布.最!薪`漳\結¨
精度方面,九二式重机枪以低射速换取了较高的精度,日军机枪手经过严格训练,使用该枪在三百米外能准确击中目标,点射命中率可达百分之三十,在老兵手中可发挥出类似重型狙击炮的效果。
民24式重机枪的精度在正常情况下也能满足作战需求,但相比九二式,其在远距离精准射击方面稍逊一筹。
杀伤威力上,民24式重机枪发射7.92毫米毛瑟步枪弹,子弹威力较大,且理论射速可达每分钟600发,最大射程3500米,在阵地防御战中可对敌方造成大量伤亡,压制能力显著优于九二式重机枪。
九二式重机枪发射7.7毫米口径子弹,威力相对较小,射速也较慢,理论射速每分钟约450发,最大射程约1000米。
机动性上,民24式重机枪较为笨重,加上水冷装置和水箱等,整体重量大,移动和部署较为困难,适合固定阵地防御。
九二式重机枪同样重量不轻,达55.3千克,要不在亮剑电视剧里,李云龙面对日军围剿,最后也不会采取炸毁九二式的做法,就是因为重机枪转移起来太费劲。
但风冷设计使其在结构上相对简单一些,在复杂地形下,相对民24式重机枪,其机动性稍好一点,但总体而言,两者机动性都较差。+小*税/宅/ _耕.辛`醉′全*
可靠性方面,民24式重机枪因是逆向仿制,部件公差较大,质量不够稳定,不过它吸收了各国实战经验,可靠性也有一定保障。
九二式重机枪采用钢性弹板供弹,结构相对简单,在日军的精心维护下,可靠性较高,在战场上很少出现严重的故障。
而摆在众人眼前的这架民24式重机枪并非原版,同样是苏卫经过改制的产品,其最大改制之处就是将水冷换成了气冷!
其实我国对民24式重机枪早有气冷改版,因为它虽凭借水冷系统在火力持续性上有着出色表现,可也因自身的一些局限,在战场上存在着不少掣肘之处。
其水冷套筒及水箱的存在,使得全枪重量高达49kg,在转移阵地时极为不便。
在一些水源稀缺的地区,比如西北荒漠或者山地作战时,水冷系统需要频繁补充冷却水,一旦缺水,机枪就无法正常作战。
而且,射击时产生的水蒸气也容易暴露机枪阵地位置,导致机枪手面临更大的危险。
因此,苏卫在枪管设计上把原来的水冷枪管替换成了气冷可快速更换枪管。借鉴德国MG08/18气冷轻机枪的设计理念,采用加厚枪管壁的方式来增强散热能力,同时在枪管外表面加工出多条散热槽,增大散热面积。
这样在连续射击时,枪管能更有效地将热量散发到周围空气中。
为了在战斗中能快速更换过热的枪管,他设计了快速拆卸和安装的接口,让机枪手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枪管更换操作,保障火力的持续输出。
枪架改进上,将原本重达29kg的重型三脚架换成更轻便的设计,参考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