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地面部队带来了巨大威胁,传统的单兵武器难以对空中目标构成有效打击,于是各国开始研发专门的防空武器。
马克沁机枪作为当时性能出色的自动武器,成为了改装的首选。
将两挺马克沁机枪并联,组成双联装马克沁机枪,大大增加了火力密度,提高了对空射击的命中率 ,由此,双联装马克沁机枪应运而生,开启了它在防空领域的传奇之旅。
其在保留了马克沁机枪经典的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和水冷式散热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设计。
通过特制的枪架将两挺马克沁机枪并列安装,使两挺机枪能够同时射击,火力瞬间提升一倍。
例如,在对空射击时,两挺机枪可以分别瞄准不同角度的目标,形成交叉火力,让敌机难以躲避。
配备专门的对空瞄准具,如环形瞄准具、象限仪瞄准具等,能够根据敌机的飞行速度、高度等因素,精确计算提前量,帮助射手更准确地击中目标。
以环形瞄准具为例,射手通过调整瞄准具上的刻度,使其与敌机的飞行参数相匹配,然后根据瞄准具上的指示进行射击,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 。
供弹方式上依旧采用弹链,在性能参数方面,我军双联装马克沁机枪首先使用7.92毫米弹药,后续苏卫还打算推出7.62mm毫米版本,以此逐渐取代7.92mm弹药序列。
其对空有效射程可达1400米左右,理论射速每分钟可达600发甚至更高,因为可两挺机枪同时射击。这样的射程和射速,足以对当时大多数低空飞行的敌机构成严重威胁 。
包括在二战中,双联装马克沁机枪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战场的防空作战。
如苏德战场,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的飞机对苏联的地面部队和城市进行了狂轰滥炸。苏军迅速将双联装马克沁机枪部署到各个重要目标周围,如军事基地、工厂、桥梁等,组成密集的防空火力网。
在一次战斗中,德军的一批俯冲轰炸机试图对苏联的一个重要工厂进行轰炸,苏军的双联装马克沁机枪阵地迅速开火,两挺机枪同时喷出火舌,密集的子弹在空中交织成一张死亡之网。
德军轰炸机在这强大的火力面前,纷纷被击中,有的当场坠毁,有的带着伤仓皇逃窜,成功保卫了工厂。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也使用过双联装马克沁机枪来防御日军的飞机。
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美军在岛上的阵地周围部署了多组双联装马克沁机枪。当日军的零式战斗机来袭时,双联装马克沁机枪立即投入战斗。它们以强大的火力压制住了日军飞机,使得日军飞机难以对美军阵地进行有效攻击,为美军在岛上的作战提供了有力的防空保障。
即便是在几十年后的战争中,双联装马克沁机枪也偶尔会出现在战场上,甚至能打无人机,还有些国家和地区将其装载在皮卡车上……
甚至某些战争中,连咱的63火还依旧在活跃,世界三大游击神器都频频出现,正应了那句话,经典永流传,我国的经典可不少,哪怕是53式轻机枪,也曾被誉为不死老兵,许多武器都通过军贸走向世界大舞台。
不过,客观分析,虽然双联装马克沁在防空作战中有着显著有点,可防空防空,十防九空,没办法,我军现在的条件不允许,88高炮搞不来,再不整点低空防御性武器,万一鬼子飞机来了滋味可不好受。
苏卫针对双联装马克沁的缺点进行了一些弥补,如机动性,我们现在没有皮卡车,缴获的日军卡车用来当载体又觉得有些浪费,所以他选择了日军的侧三轮摩托车。
当然,卡车也行,或民间的畜力车、改装的简易轮式车架,如用木轮、铁轮拼装的平板车等都能作为载具。
但要考虑结构稳固性和承载能力等,正好前段时间李云龙他们缴获的有陆王97摩托车,苏卫干脆魔改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