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水泥少了一千石),这是货物的来源(减少),记在‘贷:水泥’”。
“一增一减,数额相等(都是一千两/石的价值),互相对应!如同镜子的两面,缺了一面,这镜子就不完整,这笔账就有问题!”
朱元璋似乎有点明白了,但更多的是觉得麻烦:
“这…有何大用?记一笔变成记两笔,不是更费事?”
朱标却己经完全沉浸进去。
他拿起笔,在旁边一张空白纸上飞快地画了个简单的表格,自己举了个例子:
“父皇您看:如果工部赊欠购买水泥,那在旧法里,可能只在‘应收’项下记一笔‘工部欠银五千两’。”
“至于这钱怎么来的(卖水泥),水泥少了多少,可能分散在其他账册,甚至可能漏记、错记!时间一久,极易混乱。”
“而用新式记账法!”
朱标指着自己画的三条记录。
“这三笔记录,如同铁链相扣:‘应收工部五千两’必然对应着‘销售收入五千两’和 ‘存货减少五千石水泥’!三笔数额相等,互相印证!”
“一笔动,其余两笔必有关联!若有人想在‘应收’上做手脚,虚增欠款,那对应的‘销售’和‘存货’就对不上,立刻就会暴露!”
“在此法下,想要做假账、浑水摸鱼,难如登天!”
朱元璋虽然对具体操作还是一知半解,但“做假账难如登天”这个关键词,却狠狠敲在他心上!
“标儿,你的意思是…用了这法子,谁也别想在钱粮上糊弄咱了?”
此时,这位开国皇帝眼神发亮,紧紧盯着朱标画的那张纸。
“正是如此:一笔钱从何处来(贷),到何处去(借),必有对应记录,数额必须相等!若有不等,便是差错或舞弊!”
“查账者只需核对‘借’‘贷’总额是否平衡,便能迅速发现账目整体是否有问题!再顺藤摸瓜…藏污纳垢之处,最终无可遁形!”
朱元璋猛地一拍大腿,看向李正的眼神充满赞赏:
“好!此查账神器…你小子献得好啊!”
“推广!必须推广!尤其是户部、工部…那帮老油子,整日跟咱哭穷,账目却是一笔糊涂账!”
“有了这法子,咱看他们还怎么糊弄!”
“标儿,此事由你总揽,务必尽快在要害处推行开!”
朱标肃然领命,看向李正的目光充满热切:
这小子还真是个多宝鱼,时不时就能吐出点好东西来,看来以后得多捅咕捅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