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李正穿过层层宫禁,被引至武英殿。-d^a¢n!g`k_a′n~s-h\u^.`c¢o?m`
朱元璋换了一身常服,正背手看墙上的舆图。
朱标则坐在一旁的书案后,翻看着几份文书。
“臣李正,拜见陛下,太子殿下。”
作为后世普通牛马,经历了朝堂的攻讦和满城流言后,李正虽竭力维持平静,但眼底的疲惫和委屈却难以掩盖。
“这儿又没外人,别给咱整那套虚的!”
“坐!”
朱元璋踱步到李正面前,开门见山:
“外面的风言风语,咱都知道了。”
李正心头一紧,正要起身解释,却被朱元璋抬手止住。
“你小子受委屈了。”
“那些话…咱一个字都不信,胡惟庸那点心思,咱心里明镜似的。”
“巧取豪夺不成,就想借刀杀人…哼,他当咱是摆设?!”
朱元璋语气坦荡:
“外面那些狗屁谣言,咱己经让二虎去查了!”
“你只管安心做你的事:水泥路接着修,玻璃厂接着干!天塌下来,有咱这个老丈人给你顶着!”
朱标也走过来安慰道:
“父皇所言,亦是孤之心声。你的贡献皇家有目共睹,切莫因小人构陷而心灰意冷!”
确认老朱父子并未被谣言蒙蔽双眼后,李正深吸一口气,提出报复手段:
既然别人都拉开阵仗了,那来而不往非礼也啊!
不过咱老李可是有文化、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可玩不出那些风闻奏事的下三滥招数。,微~趣?晓~税+ *冕*沸*岳\毒′
“臣有一物,可助陛下更清晰地洞察某些贪官的勾当,亦可助我大明财赋管理更上一层楼!”
朱元璋看着李正眼中重新燃起的亮光,满意地点点头:
“这就对了嘛,泥人还有三分土性…该还手时就得还手!”
而朱标却好奇问道:
“是何新奇事物?说来听听。”
李正从皮质文件夹里取出几张雪白纸张:
纸上画着清晰的表格,并且写满了奇特符号(阿拉伯数字)和端正楷书。
“此乃后世改良的记账之法——复式记账法。”
李正将纸张摊开,铺在在朱元璋和朱标面前的书案上。
朱元璋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格子和符号,眉头立马皱了起来。
他打了一辈子仗,对钱粮的概念更多是‘库里有多少’、‘能支应多久’,而这些繁琐账目…向来是自家妹子、李百室等人头疼的事。
“这些弯弯绕绕的…有何不同?”
李正早有准备,知道跟老朱讲理论是对牛弹琴。
他首接指向一个清晰的表格,上面列着几项简单的收支。·捖* - ′鰰~颤¨ .勉/费-阅,黩′
“陛下请看,此为简化示例:譬如,龙江水泥厂某日发生两笔交易。”
李正用手指点着表格第一行:
“其一,售出水泥一千石,收银一千两。在旧法之中,只在‘收项’下记‘收水泥款银一千两’…便算完事。”
朱元璋嗯了一声,表示so easy。
李正的手指右移,指向旁边一列同样写着‘银一千两’的格子:
“然而在复式记账法中,还需在另一处,记‘减少一千石水泥’。”
他又点向另一处写着“水泥减少一千石”的格子:
“在此处,则记‘得银一千两’。”
朱元璋的眉头拧得更紧了,满脸不耐烦道:
“卖了一千石水泥,收了一千两银子,本就是一件事,为何要拆成两处记?这不脱裤子放屁吗!”
旁边的朱标却看得眼睛发亮,他立刻捕捉到了关键,
“此法妙处似乎在于…每笔钱财货物的来去,必有源头、必有去处?”
“太子殿下明鉴!”
李正精神一振,知道遇到懂行的了。
“正是此理!此乃‘复式记账’之核心——‘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他立刻抛出这个核心原则。
“借?贷?”
朱元璋听得更糊涂了,这些词他听着像高利贷。
见朱元璋依旧一脸茫然加不耐烦,李正果断放弃术语,指着刚才的例子:
“陛下请看,卖水泥这一件事:银钱增加了(收银一千两),这是钱的去处(增加),记在‘借:存银’”
“同时,货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