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行为不仅危及了自己的生命,也严重威胁了其他乘客的安全。
第五,他们缺乏懊悔之心。在整个逃亡过程中,王宗坊和王宗玮没有表现出任何对自己行为的悔意。相反,他们继续犯罪,甚至在江西广昌被包围时仍然负隅顽抗。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王宗坊和王宗玮的犯罪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暴力美学通过家庭叙事内化为行为模板"的表现。王宗玮在部队期间盗取手枪和子弹的行为,反映了他对"武力即权力"这一社会潜规则的病态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王宗玮在盗枪后仍然能够伪装成工厂先进工作者,这可以被视为对父性权威缺失的补偿——通过掌控武器来重构象征性阳具权力。这种心理机制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和对权力的渴望。
此外,兄弟俩的犯罪行为也显示出他们对社会规范的彻底蔑视。他们不仅违反法律,还在公共场所公然使用暴力,挑战社会秩序的底线。
从新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王宗坊和王宗玮的犯罪行为可以被解释为对早期客体关系缺失的反应,是一种制度性创伤的表现,也是他们处理自恋防御和主体间博弈的方式。
西、全国追捕:一场改变中国刑侦的战役
4.1 新中国第一张悬赏通缉令
王宗坊和王宗玮的犯罪行为震惊了全国,也引起了gongan部的高度重视。1983年2月13日午夜,gongan部刑侦局发出了第十三号通缉令,向全国通缉这两名持枪杀人潜逃犯。
随着案情的发展,为了尽快抓捕这两名极度危险的罪犯,1983年5月,gong?an部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悬赏通缉令。这份通缉令悬赏金额高达2000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
悬赏通缉令的发布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标志着中国刑侦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次案件后,悬赏通缉令被公安机关普遍使用,成为一种有效的查缉措施,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4.2 三万军警的大围剿
随着王宗坊和王宗玮的行踪不断被发现,全国各地公安机关迅速行动起来,组成了庞大的追捕网络。
在江西广昌县发现"二王"踪迹后,公安部向江西省公安厅下达指示:"尽一切努力将二王围歼在广昌!"
1983年9月17日夜晚,gongan干jing、武jing、解放jun、民兵共5万人,排成一字队形,对南坑山进行了全面拉网搜索。
9月18日下午6点多钟,武jing战士甘象清发现了王宗玮,王宗玮立即开枪击伤甘象清。武警战士郑万寿开枪还击,击毙了王宗玮。
当武jing通讯参谋吴增兴向指挥部报告情况时,隐藏着的王宗坊突然向吴增兴开枪,吴增兴身负重伤,在牺牲前顽强还击,其他搜捕人员愤怒射击,最终击毙了王宗坊。
这场历时七个月、跨越八个省的追捕行动终于画上了句号。王宗坊和王宗玮这两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杀人狂魔,最终在正义的枪口下结束了他们罪恶的一生。
五、案件影响:中国刑侦史上的里程碑
5.1 对中国刑侦体系的影响
"东北二王"案件对中国刑侦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多项重要改革。
首先,它首接促成了悬赏通缉制度的建立。从此次案件后,悬赏通缉令己被gongan机关普遍使用,成为一种有效的查缉措施。这一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gongan机关的办案效率,也增强了公众参与打击犯罪的积极性。
其次,它推动了特警队和防暴队的成立。为了应对类似"二王"这样的暴力犯罪,全国各级gongan机关纷纷成立特jing队、防暴队,并加强警力装备。这些专业队伍的建立大大提高了gongan机关应对暴力犯罪的能力。
第三,它促进了全国刑事侦查网络的完善。"东北二王"案件后,悬赏、通缉、特警、巡警、道路检查点和110报警电话等中国刑事侦查网络开始逐步建立。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西,它推动了公安业务的全面改革。从"二王"事件后,公安机关加强了对犯罪心理学、物证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提高了刑侦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5.2 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影响
"东北二王"案件不仅影响了刑侦体系,也对中国的法治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首接促成了80年代"严打"运动的开展。1983年9月,针对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