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了罗斯国的下限,罗斯国征召的那些农民兵全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炮灰,除了食物这种补给之外哪里还需要其他的补给,枪什么的六个人都不一定能有一把,好的补给都被集中在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精锐士兵手上。
这才是罗斯国聚集了这么多兵力但实际补给消耗却这么点的原因。
总之思来想去,秦初月决定再增派五万兵力和物资前往西线,而北线则是增派二十万士兵,她要在北线发起进攻扩大战线,迫使罗斯人从中亚调兵到西伯利亚上吃冷风缓解西线压力。
与此同时,她还电令京城方面进行铁路建设的招标,让那些有钱无处花的资本家也参与进来加快针对边疆的铁路建设,省得这些人整天想着怎么搞腐败。
在秦初月的设想中,战争虽然会让国家的建设停滞,但民间的建设可不会因为战争就停下,只要能充分发挥民间的财富,那就能在战争期间依旧发展经济。
与罗斯国的战争让军事用品与铁路需求猛增,铁路将带动重工业的发展,而军队里对服装与木材等物品的需求将带动轻工业的发展。
不过秦初月也知道这样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战争,要是战争停下需求消失,那这些原本欣欣向荣的东西将会停滞下来。
然而秦国的工业本就起步没几年他们的产能本就不够,借着战争之手推动工业化发展,将产能先打上去。日后战争结束,这些原本供给军事的产能正好转为民用,秦国本身人口众多市场庞大,这点产能还是吃得下的。
生产过剩这个问题在现在的秦国可不存在,她大可放心的使用这种办法。
而当秦初月允许民间资本参与战时铁路建设的命令被公布出来后,整个秦国都沸腾了,原本投向海外的资金开始涌入秦国的铁路建设。
大量士兵被征召调往前线也让其他物品的需求猛增,一时之间秦国的民间资本发现,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
而在战争时期,秦国对民间资本的管控也松了不少,巨额的利润推动着他们前进,而他们也开始从原先排斥战争的立场转变为赞颂支持战争。
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的,生怕战争会停下。
旺盛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战争反倒成了秦国快速工业化的催化剂。
原本维持这么多数量的士兵秦国方面要消耗掉不少的军费,但只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税收增量大于军费的增长那就能做到军队越多军队越少的效果。
就在秦军紧急增援调派士兵巩固战线时,罗斯国将大量士兵调离欧罗巴其他地方的恶果开始显现。
而这恶果,就出现在巴尔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