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36章 无畏擒龙(41)

砚之在静远堂住到第三十七天的时候,陶盆里的腊梅籽终于顶破了土层。¢白¢马,书′院? ,追·蕞·辛?蟑+结′那天清晨她去浇花,发现湿润的土壤上拱起个小小的绿尖,像谁用翡翠刻了枚指甲盖大小的月牙。她刚要喊老人来看,就见他端着个青瓷盘从厨房出来,盘里摆着西枚桂花糕,菱形的糕体上印着浅淡的梅纹,是用去年的桂花模子压的。

“比预想的早了三天。”老人把青瓷盘放在石桌上,指尖在绿尖上方悬了悬,像怕呼吸太重会吹断那点嫩苗。他从竹篮里拿出个玻璃罩,罩口缠着圈棉布,“得防着鸟雀,去年的葡萄苗刚冒头就被啄了去。”

砚之盯着玻璃罩里的绿尖,看它在晨光里微微颤动,突然想起祖父书稿里的话:“万物生长皆有其时,早一天是躁,晚一天是滞,唯有恰逢其时,方能见其真。”她伸手去摸玻璃罩,指尖的温度在冰凉的玻璃上洇出片白雾,像给嫩苗蒙上了层轻纱。

那天上午,村里的老木匠送来个新做的花架,樟木的香气混着桂花香漫了满院。花架的横梁上刻着行小字:“静远堂春生”,笔画里还带着新漆的亮泽。“我爹说这花架得朝南放,”老木匠擦着额头的汗,他的手背上有块月牙形的疤,和老人虎口的疤几乎一样,“当年他给阿婉姑娘做梳妆台,也是这个朝向,说‘太阳照得多,木头不容易朽’。”

砚之帮着把花架搬到窗下,发现架腿的榫卯处嵌着些细小的铜片,阳光照过时,在青石板上投出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金。“这是防蛀的,”老人用手指敲了敲铜片,发出清脆的响,“你祖父说北方的木匠爱用这法子,南方潮湿,更得讲究些。”

中午吃饭时,李婶带来坛新酿的米酒,坛口封着的红布上绣着朵腊梅,针脚和阿婉的红绳如出一辙。“我娘说这酒得埋在桂花树下,”李婶解开红布时,酒香混着花香漫出来,呛得砚之打了个喷嚏,“等腊梅结果了再挖出来,说是‘花酒配花果,才算圆满’。”

老人往两个粗瓷碗里倒酒,琥珀色的酒液里浮着细小的桂花,像把整个秋天的香都泡在了里面。“你祖父喝不得烈酒,”他把其中一碗往砚之面前推了推,“但每次写稿到深夜,总要来这么半碗,说‘微醺时思路最活,能听见草木说话’。”

砚之抿了口酒,甜里带着点酸,像未成熟的葡萄。她突然注意到碗底的纹路,是朵半开的腊梅,和那个装种子的铁皮盒底的图案一模一样。原来祖父的生活里,藏着这么多看不见的呼应,像株巨大的葡萄藤,枝枝蔓蔓都缠着静远堂的影子。

下午,两人去整理阿婉的绣品。老人从西厢房的樟木箱里翻出个蓝布包,里面裹着几十块绣片,有的是未完成的腊梅,有的是刚起针的桂花,最上面的一块绣着两个小人,坐在银杏树下分食桂花糕,衣襟上的盘扣是用银线绣的,闪着温润的光。

“这是阿婉最后绣的东西,”老人的指尖拂过小人的眉眼,那里的丝线己经有些褪色,“她病着的时候说,要把咱们仨的样子绣下来,等冬天没事做了,就拿出来看看,像又在一起过日子。”

砚之的手指碰到绣片边缘的流苏,是用许多细股丝线拧成的,和竹篮提手上的红绳如出一辙。她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祖父总爱用红绳给她扎辫子,说“女孩子的头发得用点颜色衬着,才显得精神”,那时她不懂,现在看着这满箱的绣品,才明白有些牵挂会变成习惯,藏在最寻常的日子里。

傍晚的风带着凉意,砚之坐在东厢房续写书稿。她写阿婉的绣针如何在布上跳舞,写老人的竹篮如何盛着新采的桂花,写祖父的钢笔如何在稿纸上流淌,写这三样东西如何在时光里交织,像三条缠绕的藤,最终长成一棵茂盛的树。/二/捌,墈′书-王· _首`发`

写到一半时,她听见院里传来轻微的响动,探头出去,看见老人正往玻璃罩里喷水。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和花架的影子交叠在一起,像幅被拉长的水墨画。水珠落在嫩苗上,折射出七彩的光,像谁在绿尖上挂了串小小的彩虹。

“你祖父说,”老人见她探头,转身时带起的风拂动了檐角的铜铃,“植物和人一样,得常看常护,不能等出了问题才着急。就像写故事,得每天都琢磨着,不然思路会生。”

砚之回到书桌前,发现稿纸上落了片桂花,是从窗外飘进来的。她把花瓣夹进书稿,突然想起祖父夹在《北地草木记》里的银杏叶,原来这些不经意的收藏,都是时光留下的书签,标记着那些值得记住的瞬间。

夜里,砚之被雷声惊醒。她跑到院里时,看见老人正用塑料布遮盖花架,雨珠顺着他的银

不想错过《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