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37章 无畏擒龙(42)

砚之在静远堂住到第九十天的时候,腊梅苗己经长到了一尺多高,枝桠上抽出了七片叶子,最顶端的那片新叶卷着,像只攥紧的小拳头。¨6?邀*墈?书\惘′ +已.发^布-嶵′薪¢璋!結/她用老人给的竹尺量苗高时,发现土壤表面多了些细密的裂纹,像谁用指尖在土里画了张网。“这是根在往下扎,”老人端着个陶瓮从井边回来,瓮里的水晃出细碎的光,“得浇点淘米水,去年的葡萄就是这么喂壮的。”

砚之接过陶瓮,手腕的红绳浸了水,颜色深得像块玛瑙。她往花架前蹲时,看见青石板上有串小小的脚印,是村里的孩子留下的,脚印尽头有片被踩扁的桂花,黄色的碎瓣粘在石缝里,像谁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盘。“他们总爱来看苗,”老人用竹片把桂花扫到树根下,“昨天小石头说要给苗唱童谣,说‘唱歌能长得快’。”

那天上午,县里的文化馆来人了,扛着摄像机在院里转来转去,镜头从腊梅苗扫到葡萄架,从老人的银发扫到砚之的书稿,最后停在东厢房的书架上。“我们要做个‘乡村记忆’系列纪录片,”戴眼镜的年轻人递过来杯绿茶,茶杯上的图案是株腊梅,和阿婉绣品上的如出一辙,“李婶说静远堂藏着半个村子的故事,得好好拍拍。”

老人坐在竹椅上接受采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补丁,那是用阿婉留下的蓝布补的,针脚细密得像蛛网。“没什么好说的,”他看着镜头时,眼尾的皱纹像被风吹过的水纹,“就是些种树、看书的日子,跟院里的草木一样,枯了又荣,荣了又枯。”

砚之蹲在花架前整理书稿,摄像机的嗡鸣声里,突然听见老人提到祖父:“他写东西时爱啃笔头,钢笔帽上总有牙印,我说‘文人的斯文呢’,他说‘这样思路才顺,像给笔喂了食’。”砚之摸着自己的钢笔帽,果然有圈浅浅的凹痕,是这些天写稿时不知不觉啃出来的,原来有些习惯,真的会隔着时光遗传。

中午吃饭时,李婶带来笼蟹黄汤包,褶子捏得像朵盛开的菊花。“我娘说这包得趁热吃,”李婶用竹筷夹起个汤包,汤汁在薄皮里晃悠,像装了整个秋天的鲜,“当年张老先生(指砚之的祖父)最爱这口,每次来都要吃两笼,说‘南方的精致,全在这一口鲜里’。”

老人往砚之碗里放了个汤包,醋碟里的姜丝切得极细,像撒了把碎金。“你祖父吃汤包总烫嘴,”老人的筷子碰了碰醋碟,发出清脆的响,“我说‘慢点吃没人抢’,他说‘好滋味就得趁热,凉了就失了魂’。”

砚之咬开汤包的一角,鲜美的汤汁在舌尖炸开,混着姜丝的辣,像把整个江南的秋天都含在了嘴里。她突然注意到醋碟的边缘有个小小的缺口,和西厢房那只缺角的砚台形状吻合,原来这院里的物件,连残缺处都藏着呼应,像首未完的歌,每个音符都在等对应的回响。

下午,砚之继续续写祖父的书稿,写到“漠河的雪落在腊梅上,像给花披了件白狐裘”时,笔尖突然顿住了。她起身去看腊梅苗,发现最顶端的新叶己经展开,叶面上的纹路像幅微型地图,脉络的走向竟和祖父日记里画的漠河地形图一模一样。“你看,”砚之把日记举到老人面前,阳光透过纸页时,地图的线条和叶脉重合在一起,“它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老人用手指描着重合的线条,动作轻得像在抚摸蝴蝶的翅膀:“万物都有记忆,土记得种子的形状,风记得花的香气,就像人,心里总有个地方,记着最珍贵的事。”他从东厢房拿来个木盒,里面装着些泛黄的信纸,最上面的那封写着:“静远堂的腊梅开了,我数了数,共三十七朵,想来你那边的雪,也该化了。”

砚之把信纸夹进书稿,纸页的边缘和书稿的切口严丝合缝,像早就为彼此预留了位置。她突然明白,祖父的书稿为什么缺了最后一章——他是在等,等时光把散落的记忆串成线,等某个像她这样的后人,带着北地的风,回到南方的雨里,把那些未说尽的话,慢慢补进岁月的空白处。-求/书~帮_ `已¨发′布¢罪.薪′蟑`截,

傍晚时,天阴了下来,远处的山头像被蒙了层灰纱。老人开始往廊下搬盆栽,绿萝、茉莉、兰草,一盆盆排得整整齐齐,像支等待检阅的队伍。“怕是要下暴雨,”他把最大的那盆龟背竹搬到花架旁,叶片刚好能遮住腊梅苗,“这苗经不得猛淋,得护着点。”

砚之帮着搬盆时,手指被兰草的叶子割了道小口,血珠渗出来时,老人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些褐色的粉末,撒在伤口上凉丝丝的。“这是腊梅的花粉做的,”老人用布条缠着她的手指,动作比年轻姑娘还细,“你祖父在漠河

不想错过《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