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42章 无畏擒龙(47)

砚之在静远堂住到第三百九十天的时候,春分刚过,东墙根埋核的地方鼓起个小小的土包,像谁在土里藏了颗绿宝石。?y^o?u!s,h/u/l\o^u`./c~o\m/她每天清晨都会蹲在土包旁观察,看湿润的泥土上是否有新的裂痕——那是核要顶破土层的信号。老人说这叫“听土声”,比任何闹钟都准,“你祖父当年在漠河等驯鹿,就靠听雪地里的蹄声,”他往土包旁撒着碎米,引来几只麻雀啄食,“万物都有动静,就看你够不够静。”

那天早饭时,李婶带来了刚蒸的清明粿,艾叶的青混着豆沙的甜漫了满桌。粿的边缘捏着锯齿纹,是用阿婉留下的木梳压的,梳齿上的包浆里还沾着些面粉,像藏着无数个春天的印记。“我娘说清明粿得捏紧边,”李婶往粿上撒着松花粉,粉粒落在青瓷盘里,像撒了把碎雪,“不然豆沙会漏,就像心事藏不住,得用劲裹着。”

砚之咬了口清明粿,艾草的微苦裹着豆沙的甜在舌尖散开,突然发现粿里嵌着颗细小的银珠,想必是老银匠特意熔的,和阿婉的梅花扣同出一炉。“这是‘藏福’,”李婶指着银珠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阳光,“阿婉姑娘当年做粿,总爱往里面藏点小东西,说‘吃到的人有福气’。”

上午,县博物馆的人来了,穿着深蓝色的工作服,手里捧着个锦盒,盒里装着把铜制的小犁,犁尖的纹路和祖父的小铲子如出一辙。“我们在整理老农具时发现这个,”为首的研究员打开锦盒时,砚之看见犁柄上刻着“静远堂”三个字,是老人年轻时的笔迹,比现在的字多了几分锐气,“想借贵处的场景拍组照片,配着您的样书做个‘农耕与文学’特展。”

老人坐在竹椅上抽着旱烟,烟杆的铜锅在阳光下泛着光,“物件能借,场景可借不走,”老人吐出个烟圈,烟圈在埋核的红绳旁散开,“这院里的土、树、风,都是活的,挪了地方就死了。”

砚之给研究员续茶时,发现茶杯的杯底刻着朵小小的腊梅,和果核的纹路重合在一起,像个隐秘的印章。“这是阿婉姑娘的手艺,”老人用手指敲着杯底,“当年她给每户人家都刻了个,说‘杯子碰杯子,就像人碰人,得有个记号认亲’。”

博物馆的人拍了很多照片:埋核的土包旁放着祖父的小铲子,样书摊开在“结果”章节,阿婉的银珠滚落在清明粿的碎屑里。研究员的相机镜头扫过这些物件时,砚之突然发现镜头里的红绳、银珠、铜铲在阳光下连成道金线,像条穿越时光的河,把所有的记忆都串在了一起。

中午,老木匠送来个新做的花架,紫檀木的,横梁上刻着“核生”两个字,笔锋里带着对新生的期盼。“我爹说这叫‘承前启后’,”老木匠擦着额头的汗,花架的榫卯处还留着淡淡的木香,“下面摆你祖父的书,上面将来放新苗,算是给故事搭个新架子。”

老人往花架上摆着样书,最顶层的位置空着,留着放将来的新苗。“得留够高,”老人用竹尺量着空当,“这苗得长到三尺高,才配得上你祖父的书。”

砚之摸着花架的木纹,突然发现横梁的裂缝里卡着根红绳,是从锦囊上脱落的,在木缝里缠了个小小的结,像给花架系了个永恒的约定。“这是阿婉姑娘在帮忙,”老人把红绳往深处塞了塞,“说‘结绳记事,结木也能记事’。”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翻晒祖父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发现张手绘的地图,标注着静远堂的“风水位”:东墙根埋核,西窗下种菊,南檐下养兰,北阶前植竹。地图的角落写着行小字:“草木有灵性,各归其位方能兴旺,就像人,得找到自己的土才活得踏实。”

“他总爱琢磨这些,”老人用手指点着东墙根的位置,“说‘核得埋在离书最近的地方,墨香能催芽’。”

砚之把地图贴在东厢房的墙上,刚好在花架的正上方,像给新生的希望挂了张导航图。她突然想起昨天给冬青浇水时,发现根部的土壤里冒出些白色的菌丝,像给核织了张温暖的网,“这是好兆头,”老人蹲下去用竹片拨开土壤,“菌丝会给核送营养,就像村里的孩子们给它送红薯,都是心意。¢删\芭-看-书\王^ .勉.废′阅?黩^”

那天傍晚,砚之在展览说明卡上写下:“地图的记忆刻在木纹里,植物的牵挂藏在菌丝中,那些看似随意的标记,其实都是时光精心的布局。”她写这句话时,东墙根的土包突然轻轻动了下,像核在土里伸了个懒腰。

夜里下了场春雨,雨点打在青石板上,哒哒的响像谁在院里弹着琴。砚之躺在床上睡不着,听见老人在东厢房翻书,书页的翻动声混着他哼的《梅花三弄》,第

不想错过《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