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50章 无畏擒龙(55)

动的那颗星转了七圈,刚好对应七处祭坛,然后稳稳地停在“红泥坳”的位置,像在说“家在这里”。他摸了摸镯子,冰凉的金属下,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平稳、有力,像发电机房里转动的机组,像红泥坳里生长的玉米苗,像所有在祭坛旁重新活过来的日子,踏实得让人想笑。

窗外的铜铃又响了,风带着野菊的香和青铜的凉,吹进铺子里,像谁在轻轻说:“看,这样就很好。”

野菊籽收完的那天,红泥坳来了个说书人,背着个旧书箱,箱子角包着铜皮,磨得发亮,像块被盘熟了的老铜件。他在破庙前搭了个简易的台子,用三块青石板当桌,摆上盏马灯,灯芯捻得很亮,把周围的野菊都照得发暖,像裹了层金边。

“今天说段《七星劫》,”说书人敲了敲手里的醒木,是块青铜镜的碎片,敲在石板上发出“当”的脆响,比木头的醒木更提神,“说的是西晋年间,七个血契之人用性命锁邪物的故事……”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股穿透力,像铜钟的余音,把玉米地里干活的人都引了过来,蹲在台下的野菊丛里,听得入了神。

小年和阿镜站在人群后,银镯子和银链偶尔碰撞,发出细碎的响,像在给说书人伴奏。阿镜的罗盘放在青石板上,指针随着故事的进展轻轻转动,说到红泥坳时指向破庙,说到望月坪时指向天空,像个精准的故事导航仪。

“那邪物最怕三样东西,”说书人突然压低声音,马灯的光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影,“一是人心的暖,二是青铜的凉,三是野菊的香。”他从书箱里拿出个布偶,是用青铜丝和野菊梗扎的,模样像三足鸟,翅膀却缝着块红布,像贴着块小小的平安符,“这叫‘镇物’,我奶奶传的,说带着能避邪。”

台下有个穿虎头鞋的小孩突然哭了,指着说书人的书箱,说里面有“亮晶晶的虫子”。阿镜的罗盘突然剧烈震动,指针首指书箱的锁扣,那里挂着个铜钥匙,匙柄是北斗七星的形状,其中一颗星是活动的,与小年的银镯子如出一辙。

“是‘锁魂虫’,”阿镜的声音发颤,她认出那是银白色的丝状物,只是变得像蚕宝宝那么细,在书箱的缝隙里蠕动,“是镜碎的灵气化成的,无害,却能感知到血契之人的情绪,小孩眼净,所以能看见。”她往书箱缝里撒了把镜砂,丝状物瞬间缩回去,像被吓到的小兽。

说书人突然笑了,从书箱里拿出个铁盒,里面装着些泛黄的信,信封上都贴着青铜片,防止虫蛀。“我爷爷是1980年水电站的通讯员,”他的指尖抚过青铜片,上面刻着个“讯”字,笔画里嵌着些细小的铜珠,像滴进去的眼泪,“这些是他写的家书,总说‘等铜链不响了,就回家种野菊’,结果没等到。”

信里的内容大多是日常琐事,今天修了哪台机组,明天要去鹰嘴崖送零件,只有最后一封信的末尾写着句奇怪的话:“镜碎时,看到无数双手在托举星星,原来我们都是搭梯子的人。”字迹被泪水晕开,“星星”两个字变得模糊,像真的化成了星子。

散场时,说书人把布偶送给了哭鼻子的小孩,说这是“勇气符”,戴着就不怕“亮晶晶的虫子”了。他往小年手里塞了张纸条,上面画着个简易的星图,标注着“每年七月初七,七处祭坛的镜砂会发光,像星星落在地上”,旁边画着个笑脸,嘴角翘得很高,像在说这是件开心事。

“我要去黑风口说书,”他收拾书箱时,青铜锁扣发出“咔哒”的响,像在跟红泥坳告别,“那里的老人爱听老故事,说听着听着,红疮就不疼了。”他的书箱侧面刻着行小字:“故事能治病,比药管用。”字迹是用指甲刻的,很深,像怕被人擦掉。

七月初七那天,红泥坳的野菊开得正盛,黄灿灿的一片,把破庙围得像个花轿子。村里的人在空地上摆了长桌,上面放着七碗菊花茶,每碗对应一处祭坛,碗底都沉着些镜砂,像星星落在碗里。

小石头举着个青铜小碗跑来跑去,给每个人分野菊糕,糕上的蜜饯摆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其中代表红泥坳的那颗最大,是用野葡萄做的,紫莹莹的,像颗甜甜的星。“阿年哥,快看天上!”他突然指着夜空,那里的北斗七星格外亮,每颗星的旁边都有颗小星,像大人牵着小孩。

小年的银镯子突然发烫,活动的那颗星弹出细针,在他的掌心刺了个小孔,挤出滴血珠,落在野菊糕上,瞬间被吸收,糕上的蜜饯突然发出微光,像被点亮的小灯笼。“是‘星认亲’,”阿镜的罗盘在长桌上转了圈,指针与天上的星一一对应,“七处祭坛的魂都回来了,在跟我们打招呼呢。”

远处的水电站传来“轰隆”声,是三

不想错过《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