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起鱼肚白。凝固的蜂蜡在晨光中泛着琥珀色,表面却布满蛛网般的裂纹——这是昨夜共振余波留下的痕迹。
"后退五步!"赵莽的暴喝惊飞了城头的寒鸦。他单膝跪地,将探测仪的铜质探头贴在弹体上。耳机里传来的震动声错综复杂,既有蜂蜡外壳细微的收缩声,又夹杂着类似液体流动的"沙沙"响。他的瞳孔骤缩——那些渗入蜂蜡缝隙的水银,正在低温下缓慢凝结成针状结晶。
"准备硫黄粉!"赵莽头也不回地喊道。两名工匠立刻抬来陶瓮,里面的硫黄粉经过七次研磨,细如轻雪。当第一捧硫黄洒在蜂蜡表面时,诡异的现象发生了:原本凝固的蜡层竟泛起细小的气泡,蛰伏的水银如同被惊醒的毒蛇,开始沿着裂纹缓慢移动。
更夫敲响卯时三刻的梆子,声波探测仪突然发出尖锐的蜂鸣。赵莽感觉心脏猛地一缩——地底深处传来规律性的震动,与三日前倭寇攻城时的声波频率完全吻合。他猛地扯下面罩,对着传令兵嘶吼:"快!让编钟阵奏响698hz反制音波!"
十二架青铜编钟在城头同时轰鸣,声波如实质般掠过演武场。赵莽却发现怀中的探测仪震动愈发剧烈,冷汗顺着脊背滑落。他突然意识到,倭寇这次使用的不是单一频率,而是通过多组声波叠加,形成了类似编钟和声的复合震动。那些藏在地下的哑弹,正在这精密的声网中逐渐苏醒。
"改用朱载堉的'旋宫法'!"赵莽抓起律管,吹奏出一段复杂的曲调。编钟阵列随即响应,不同音高的声波在空中交织成网。当第七声变徵音响起时,地底传来沉闷的轰鸣,几枚哑弹提前自爆。气浪掀翻了附近的士兵,赵莽却死死盯着爆炸产生的烟雾——幽蓝的火焰中,他看到无数银色的汞珠在空中飞舞,宛如一群致命的萤火虫。
"用浸油麻布!"他指挥士兵将浸透桐油的麻布抛向空中,燃烧的火焰瞬间将汞蒸汽凝结。但更糟糕的情况出现了:爆炸产生的震动激活了相邻哑弹,蜂蜡外壳在剧烈摇晃中出现裂痕,大量水银顺着冻土缝隙向四周蔓延。
赵莽抓起竹制探针,刺入最近的哑弹缝隙。当针尖接触到内部填充物时,他嗅到一丝若有若无的苦杏仁味——倭寇在火药中混入了氰化物,一旦与水银接触,将产生比雷酸汞更致命的毒物。他迅速掏出怀中的石灰包,将粉末倒入缝隙,白色的烟雾中,剧毒物质与石灰发生中和反应。
,!
此时,城头传来急报:倭寇的战船正在黑石滩集结,甲板上推出数十架刻着扶桑菊纹的青铜钟。赵莽望着天边翻滚的乌云,突然想起昨夜在倭寇密信中看到的暗语:"辰时之约,八音齐鸣"。他握紧手中的探测仪,上面的指针疯狂摆动,显示地底的共振频率正在向某个临界点攀升。
"启动第二套方案!"他对陈铁牛喊道。士兵们立刻抬出事先准备的铅制护罩,将暴露的哑弹逐个罩住。这些护罩内壁刻着特殊的音律符号,能干扰声波传导。与此同时,工匠们将融化的蜂蜡与铁砂混合,浇筑成厚厚的防护层,试图将地底的震动源与外界隔绝。
辰时的梆子声穿透云层,倭寇的青铜钟同时奏响。震耳欲聋的声波如潮水般涌来,演武场的冻土开始波浪般起伏。赵莽看着手中的探测仪,突然发现所有哑弹的震动频率出现了微妙的同步——这不是偶然,而是敌人精心设计的音律陷阱。
千钧一发之际,他抓起律管,吹奏出一段从未有人尝试过的超高音。尖锐的声波与敌方频率相撞,在空中爆发出刺目的蓝光。地底传来一连串闷响,部分哑弹提前引爆,但也因此破坏了倭寇预设的共振网络。爆炸产生的气浪掀翻了倭寇的声波装置,巨型青铜钟在扭曲变形中发出最后的悲鸣。
硝烟散尽时,雁门关的天空已泛起血色。赵莽站在满地狼藉的演武场上,看着士兵们用铅制容器收集散落的水银。那些曾致命的液态金属,此刻在容器中凝成银色的珠粒,反射着朝阳的光芒。他弯腰捡起一块破碎的蜂蜡残片,上面凝结的硫化汞呈暗红色,像干涸的血迹。
"传令下去,"他擦去脸上的硝烟,"在地下铺设三层铜网,建立声波监测预警系统。"赵莽望着远处重新集结的敌营,握紧了腰间的验音槌,"从今天起,雁门关的每一寸土地,都要成为埋葬阴谋的坟场。"
寒风掠过残破的城墙,编钟阵发出低沉的嗡鸣。赵莽知道,这场与声波和毒物的较量远未结束。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会像剖解哑弹般,将敌人的阴谋层层剥离,让正义的音律永远回荡在大明的山河之间。
碱蚀缚汞
东南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