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大明锦衣卫700

丈,深挖!"赵莽的指令透过铅质面具闷响如雷,霜花在面具边缘凝结成晶。演武场的冻土在青铜撬棍下迸裂,三百将士组成的拆解阵列如精密齿轮,将三尺厚的冰层层层剥离。他握紧声波探测仪,金属外壳上二十八宿图纹的朱雀尾羽正指着地底某个危险坐标。

当第二枚裹着蜂蜡的哑弹露出半截身躯时,东方天际的鱼肚白突然暗了暗。凝固的琥珀色蜡层表面,细密的涟漪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散——就像平静湖面被投入石子,却比水波诡异百倍。赵莽瞳孔骤缩,那是弹体内部的水银在共振波刺激下沸腾,试图冲破蜂蜡防线。

"碱液!快!"他扯下腰间竹筒,稀释后的草木灰溶液带着刺鼻的涩味。三年前在白鹿原剿匪时,他曾见过老仵作用碱水固定尸体内的尸毒,此刻原理如出一辙。竹筒倾斜的瞬间,蜂蜡表面突然炸出细小气泡,银白色的汞珠顺着裂缝探出头,在晨光中折射出妖异的七彩光晕。

陈铁牛提着铅制撬棍冲来,面罩缝隙渗出冷汗:"大人,地底声波频率在攀升!"话音未落,远处倭寇营帐方向传来沉闷的铜锣声。赵莽感觉耳膜生疼,声波探测仪的指针疯狂摆动——倭寇启动了备用声波装置,频率直指能激活汞毒的临界值。

碱液顺着蜂蜡裂缝蜿蜒而下,与液态水银接触的刹那,腾起一阵青白烟雾。赵莽屏住呼吸,看着那些不安分的汞珠在碱性环境中逐渐聚合成灰黑色块状物。这是他连夜从《天工开物》与《西夷药谱》中参透的解法:碱能中和水银的活性,将致命毒物转化为无害的汞盐。

"东南角发现机括装置!"工兵的惊叫撕破紧张氛围。赵莽望去,冻土深处露出一截刻着扶桑菊纹的青铜齿轮,齿轮边缘还缠绕着浸过毒油的引线。他突然想起昨夜截获的密信残片,朱砂字迹在脑海中炸开:"八音合,地龙醒"——倭寇要用编钟阵列演奏古曲,通过音律共振激活所有哑弹!

城头的十二架编钟突然发出刺耳的嗡鸣,那是监测系统在示警。赵莽抓起律管,吹奏出朱载堉失传的"破律十二调"。青铜钟体震颤着回应,不同频率的声波在空中交织成网,试图抵消倭寇的攻击。但地底传来的震动愈发剧烈,第二枚哑弹的蜂蜡外壳出现蛛网般的裂纹。

"用铅板封死!"赵莽指挥士兵将三寸厚的铅板嵌入冻土。铅的高密度能隔绝声波传导,这是他从西域商人处听闻的秘辛。然而刚完成封堵,西北角突然传来巨响——那里埋着的哑弹群因共振提前引爆,幽蓝的火焰中,无数汞珠如银蛇般窜向天空。

"撒硫黄粉!"他想起古法驱汞之术。士兵们将研磨成粉的硫黄抛向空中,黄雾与汞蒸汽接触,瞬间生成暗红色的硫化汞。但更多的危机接踵而至:倭寇战船升起黑帆,甲板上推出的巨型"震天雷"炮管泛着诡异的青芒,那是用南洋陨铁混合汞合金打造的声波武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莽望着演武场密密麻麻的标记点,突然意识到这是场精心设计的死局。倭寇不仅在哑弹中藏汞,更利用雁门关的地质结构,将地底岩层化作声波传导的天然通道。当第一声震天雷的轰鸣响起,整座关城都在震颤,他怀中的探测仪发出尖锐的蜂鸣,显示所有哑弹的共振频率正在同步。

千钧一发之际,他抓起案头的《乐律全书》,书页在风中狂翻,最终停在"阴阳对冲"章节。"反向声波!"他对工匠们大喊,"将编钟阵列调成镜像频率!"十二架青铜钟同时转向,原本激昂的音律陡然变得低沉压抑,就像平静湖面突然掀起的暗流。

地底传来的震动出现了微妙的紊乱,部分哑弹的共振节奏被打乱。赵莽趁机指挥士兵将剩余的碱液倒入所有已知哑弹的缝隙,看着汞毒在碱性浪潮中逐渐沉寂。但倭寇显然不会轻易罢休,震天雷的频率开始不断变换,试图找到新的共振点。

"启动第二道防线!"他下令点燃城墙四周的硫磺火盆。橘红色的火焰腾空而起,硫黄烟雾形成厚厚的屏障,不仅能中和汞蒸汽,更能干扰声波传导。当倭寇的声波攻击撞上这道"音障",发出的轰鸣如同巨兽撞在铜墙铁壁上。

激战持续到正午,当最后一艘敌船沉入海底时,演武场已千疮百孔。赵莽摘下满是血污的铅质面具,看着士兵们用铅制容器收集残余的汞毒。那些曾差点毁灭关城的银白色液体,此刻安静地躺在容器中,表面结着一层灰黑色的钝化膜。

战后,雁门关竖起一座特殊的丰碑。碑身由铅与青铜熔铸而成,表面刻着这场惊心动魄的汞毒之战。每当朔风掠过,碑体便

不想错过《大明锦衣卫1》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