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桶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硫磺胶泥倾泻而下。
这些硫磺胶泥是倭寇的秘密武器,接触到明军防御工事的九转冷淬黄铜铰链后,立刻发生剧烈反应。原本坚硬无比的金属开始冒出青烟,表面迅速软化变形。陆明远在阵地上看得真切,心中大惊。他没想到倭寇不仅在战术上有创新,还针对明军的材料弱点研发了克制手段。
但陆明远很快镇定下来,他大声喊道:\"不要管防御工事,继续射击!调整瞄准角度,预判他们的移动轨迹!\"士兵们重新装填弹药,这次他们不再直接瞄准船只,而是根据倭寇船只的运动规律,提前计算射击角度。
然而,倭寇并没有给明军太多机会。他们在释放硫磺胶泥后,又将大量油污倒入海中。粘稠的油污在海面上迅速扩散,形成一片滑腻的区域。当明军士兵再次装填弹药时,枪托沾上油污变得异常滑手,操作难度大大增加,射击的节奏也被彻底打乱。
战局陷入了僵持。陆明远退回指挥帐篷,召集工匠和谋士们商讨对策。帐篷内气氛凝重,大家都在为眼前的困境发愁。老工匠王铁手摸着胡须,皱眉道:\"这硫磺胶泥实在厉害,我们的黄铜铰链根本扛不住。\"
陆明远沉思片刻,说道:\"既然他们针对材料,我们就改良防护;既然他们靠波浪机动,我们就改进瞄准。王师傅,你带人研究用熟漆和桐油混合,给金属表面涂上防护层。至于瞄准的问题...\"他看向军中的谋士陈知墨,\"陈先生,你精通天文地理,能否想办法让火铳瞄准不受船只移动的影响?\"
陈知墨抚着下巴,思考良久后说道:\"或许可以借鉴浑天仪的原理,制作一个可旋转的万向支架,让火铳能够灵活调整角度,实时锁定目标。\"陆明远眼睛一亮:\"好!就这么办!时间紧迫,大家立刻动手!\"
接下来的几天,匠作营里灯火通明。工匠们日夜赶工,调制防护漆,打造万向支架;士兵们则在陆明远的带领下,在油污模拟的环境中反复练习装填和射击。而海面上,倭寇也没有再次发动攻击,似乎在等待明军露出破绽。
三日后,当倭寇船队再次来袭时,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军的防御工事焕然一新。黄铜铰链表面覆盖着一层漆黑的防护层,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织田信长冷笑道:\"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继续攻击!\"
硫磺胶泥再次泼向明军阵地,但这次却只在防护层上留下一些白色痕迹,无法再对黄铜造成实质性伤害。陆明远见状,果断下令:\"反击!\"
改良后的三连装火铳发挥出了惊人的威力。万向支架让火铳能够迅速跟随倭寇船只的移动,调整射击角度。而士兵们经过训练,也克服了油污带来的影响。一枚枚弹丸精准地飞向倭寇船队,安宅船的甲板上腾起阵阵硝烟。
织田信长没想到明军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如此有效的应对,脸色变得阴沉起来。他挥手示意船队改变战术,试图用更复杂的机动摆脱明军的攻击。但陆明远早有准备,他让士兵们采用区域覆盖射击,无论倭寇船只如何移动,都难逃弹雨的覆盖。
战斗持续到黄昏,倭寇终于支撑不住,开始撤退。看着远去的倭寇船队,陆明远知道,这只是一场阶段性的胜利。在这场科技与智慧的较量中,没有永远的赢家,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未来的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后,陆明远更加重视火器的研发和改进。他在军中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召集各地的能工巧匠和学者,共同探索火器发展的新方向。而倭寇那边,也在总结失败的教训,谋划着新的战术和武器。一场更大规模的科技博弈,正在东海的波涛下悄然酝酿。
浊浪铳影
咸腥的海风掠过安宅船的甲板,织田信长手扶鎏金船舵,看着明军阵地腾起的火舌,忽然仰头大笑。他腰间的备前长光在硝烟中泛着冷光,刀刃上尚未干涸的血迹,是三日前突袭台州时留下的战利品。
\"继续释放油污!\"织田信长的声音压过轰鸣的炮火。甲板下顿时传来沉重的拖拽声,数十个裹着桐油布的木桶被推到船舷。倭寇们撬开桶盖,刺鼻的鱼油混着桐油倾泻而下,在海面铺展出大片青黑色的油膜,黏稠的液体随着波浪翻涌,如同某种蛰伏的海兽。
明军阵地上,陆明远盯着三连装火铳喷出的火光。阴阳膛线带来的精准度超乎预期,首波攻击便击中两艘倭寇小船。但当他准备下令第二轮齐射时,却发现士兵们的动作突然变得迟缓。
\"百户!枪托打滑,握不住了!\"一名火铳手焦急的呼喊传来。陆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