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焚云、艾草助燃、磁石聚电,三重引子织成催雷的网。
金大柱抱着刻漏蹲在炉边,沙粒落下的“沙沙”声混着海风,竟与远处老巫祝的吟诵声合了拍:“硫焚云动雷鼓响,艾草为薪火为杖——”赵莽摸了摸火镰,镰柄上“天工”二字被鲸油浸得发亮,想起《武备志》“火攻篇”里的话:“焚硫成气,气冲于天,则天鼓鸣。”
二、陶炉点火云脚低
火镰擦过燧石的瞬间,火星溅进硫磺堆。橙黄色的火焰腾起,艾草的香气混着硫磺的刺鼻味冲上夜空,浓黄的烟柱在海风里打了个旋,竟将低空的积云扯得倾斜——赵莽看见云脚往下压了三分,云底的青紫色比半炷香前深了许多,那是硫磺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在“推云”。
“风门开至七成!”他大喊一声。阿杏扳动陶炉的竹制风门,海风灌进炉腔,火苗“腾”地窜高,将硫磺烟柱染成亮黄色,像根戳向云层的火矛。佩德罗躲在岩穴口,看着这场景忽然想起里斯本的火山——但这里的“火山”,是凡人用硫磺和艾草造的,专为引雷而生。
松浦隆信的甲胄声在身后响起:“那烟……在让云变重?”他盯着逐渐压低的云层,忽然觉得头皮发麻——不是因为恐惧,而是空气中的静电让他的头发微微竖起,像被无形的手拨弄。这是雷暴前的征兆,可本该在天上的“雷”,此刻却被汉人用硫火“勾”向了地面。
三、云聚雷胎动天地
硫磺烟柱冲进积云的刹那,天地间的色调忽然变了。赵莽看见云层底部泛起细密的蓝光,那是硫磺气与云滴摩擦产生的静电,像撒了把碎钻。磁石罗盘的指针开始狂转,最终指向陶炉——那里的硫磺火已成了雷电场的“负极”,吸引着天上的“正极”。
“雷鼓!”老巫祝的枣木杖敲在七面牛皮鼓上。鼓面蒙着的熊皮涂着磁黄铁矿粉,每声鼓响都带起蓝色的静电火花,与硫磺烟柱形成共振。金大柱盯着刻漏喊:“第一次雷击还有半盏茶!”话音未落,第一声闷雷从云层深处滚来,像块巨石砸在硫磺火上。
硫磺火突然变了颜色——从橙黄转为青蓝,那是燃烧温度升高的征兆。赵莽看见陶炉周围的空气泛起涟漪,像被火烤扭曲的水面,那是强电场引发的空气电离。阿杏往炉里添了块硫磺,火苗竟分出细枝,像无数小火蛇往云层攀爬。
四、硫火勾雷雷落急
第一道闪电劈下时,赵莽看见硫磺烟柱顶端亮起银蓝色的光。闪电顺着烟柱窜向陶炉,却在接触磁黄铁矿碎末的瞬间,拐了个弯扎进矿洞——那里的磁铁矿阵正发出蜂鸣,像无数根细针在呼应天上的雷。
“间隔2.7秒!”金大柱的声音带着颤音。第二道闪电几乎是跟着第一声雷落下,这次赵莽看清了:硫磺烟柱成了“雷的梯子”,每道闪电都顺着烟柱的轨迹,被磁黄铁矿和磁铁矿组成的“地脉针”引向预设的磁链阵。松浦隆信的亲卫被闪电映成剪影,甲胄上的绿锈在光里腾起酸雾,与硫磺气混在一起,成了蚀骨的毒烟。
佩德罗掏出羊皮卷,笔尖在纸上狂舞:“sulfur fire induces charge separation(硫火引发电荷分离)!”他看见赵莽在陶炉旁调整风门,每一次火焰的跳动,都让天上的云层闪过更亮的光——汉人正在用火焰,和天空做一场关于雷电的交易。
五、雷火相和雾散时
当第七道闪电落尽,硫磺火渐渐熄灭。赵莽摸着陶炉边缘,炉壁上凝着层淡黄色的硫磺霜,像撒了把碎金。阿杏捡起块烧化的磁黄铁矿,矿石表面竟形成了天然的螺旋纹,那是雷电流与硫磺气共舞的“签名”。
“先生,老巫祝说‘硫火勾雷,雷随人愿’。”金大柱指着山岗,晨雾正漫过山顶,将昨夜的硫火痕迹洗得干干净净。赵莽摸出《武备志》,在“火攻篇”最后写下:“硫非催雷之神,乃借气之媒;雷非天罚之剑,乃随物之理——凡人焚硫,不过是替天地,给雷火指条该走的路。”
佩德罗凑过来,看着纸上的汉字忽然笑了。他在羊皮卷的硫火图旁,用拉丁文补了句:“东方匠人把硫磺烧成了‘天的信使’,而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雷电钥匙’,原来就藏在他们染着硫黄的袖角里。”
晨雾卷着最后一丝硫香掠过山顶,吹开老巫祝斗笠上的“火符”——符纸背面,不知何时被赵莽用硫黄粉画了个燃烧的箭头,箭头指向的,正是昨夜硫火勾雷的方位。他知道,这场用硫磺焚云、以艾草助燃的仗,会被传成“火神降世”的传说,但他更想让后人记住的,是陶炉里跳动的青蓝火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