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了。姚襄这位“洛阳钉子户”自然成了他的目标。两军在伊水(洛阳附近)展开激战。姚襄虽然勇猛,但面对桓温这位经验老道的名将和东晋的精锐部队,最终还是败下阵来(“桓温自江陵北伐…襄屡败”)。史书记载,姚襄被打得挺惨,“士卒死者数千人”。
但接下来的一幕,堪称五胡十六国时期最魔幻现实主义的情景之一! 就在姚襄战败,狼狈不堪地连夜向北山(今洛阳北邙山)撤退的那个晚上,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超过五千户百姓,拖家带口,甚至“抛妻弃子”(原文如此,可能形容急切),跟着他一起跑路了! 这还没完,后续又有四千多户百姓,扶老携幼,穿过战区,历尽艰辛前来投奔他!(史载:“襄率麾下数千骑奔于北山…百姓随襄者五千余户…其后有四千余户归之”) 这场景,简直比现代明星开演唱会粉丝追车还狂热!一个刚刚吃了败仗、丢盔弃甲的将军,居然能吸引近万户百姓(按一户五口算,就是四五万人!)死心塌地跟着他逃亡?这“吸粉”能力,简直逆天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传奇的还在后头。后来有谣言说姚襄重伤不治,挂了。那些被桓温俘虏的、曾经追随姚襄的百姓听到这消息,反应居然是:无不面向北方,默默流泪! (“及闻襄死,被掠者无不北望而泣”) 这份发自内心的拥戴,让胜利者桓温都感到震惊和好奇。后来,姚襄的谋士杨亮(兵败后投奔了桓温)给出了一个解释。他对桓温说:姚平北(姚襄)这个人啊,“神明器宇似孙策,雄武更胜之!”(他的神明风采和器宇格局像孙策,但雄武勇猛比孙策还厉害!) 这话虽有吹捧旧主之嫌,但也道出了姚襄魅力的一部分。
这位战场上的“常败将军”(至少对东晋和桓温是败了),在“得民心”这项事业上,却是不折不扣的“顶流巨星”。他的魅力密码是什么?史书零星记载:他“明察善抚下”,对下属和百姓明察秋毫,善于安抚;“能断大事”,关键时刻有决断;“爱护士卒”,体恤士兵;“百姓怀之”,百姓感念他。在那个视人命如草芥的乱世,姚襄身上展现出的仁德、雄武、气度和对部众百姓的真诚关怀,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绝望中人们的心。百姓们用脚投票,选择追随这个能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安全感的人,哪怕他暂时失败了。这份“败多胜少”却能让部众“效死力保火种”的奇特现象,堪称五胡十六国乃至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奇观。
四、三原落日:英雄的最后一搏与宿命轮回
带着百姓的追随和未竟的梦想,姚襄继续他的征途。公元357年,26岁的他剑指关中(今陕西一带),意图在这片“帝王之资”的土地上建立基业。
进军颇为顺利。四月,他进驻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消息传开,如同点燃了燎原之火,五万余户羌族、匈奴等胡人部众闻风归附!声势一时无两,震动了整个关中。姚襄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顶峰,似乎霸业可期。
然而,关中当时的主人——前秦(苻生当政),可不是好惹的。他们派出了名将邓羌(后来成为前秦战神)前来阻击。邓羌不仅打仗厉害,还深谙心理学。他敏锐地抓住了姚襄性格中的一个关键弱点——“性刚果,群下莫敢谏”,性子刚烈果敢,甚至有点急躁,手下人都不敢劝他(有点像项羽的毛病)。
于是,邓羌导演了一出“骂阵激将法”。他只带了三千精锐骑兵,跑到姚襄营前,不是挑战,而是开骂!用尽当时能想到的最污秽、最恶毒的语言,重点“问候”了姚襄本人及其家族女性成员。 这波操作,堪称古代“键盘侠”的线下真人版,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效果立竿见影。姚襄果然被彻底激怒了!他怒火中烧,血脉贲张,什么战略战术,什么厉兵秣马(当时有僧人智通劝他“秣兵厉马”等待时机),统统抛到脑后。他拔出战刀,慨然长啸:“二雄不俱立!天若佑民,吾计决矣!”(两个英雄不能并存!老天爷如果保佑百姓(意指自己代表正义),我的决心已定!) 这声怒吼,充满了英雄的悲壮,也暴露了性格的冲动。他决定立刻出战,与邓羌决一死战!
战场选在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邓羌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姚襄盛怒之下,不顾一切率军追击。追到一处险要之地,邓羌伏兵四起!更致命的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姚襄心爱的坐骑——那匹神骏的“黧眉騧”(一匹黑毛白眉的名马),不知是中了箭还是绊了腿,突然马失前蹄,轰然倒地!
一代雄主,落马于乱军之中。前秦伏兵一拥而上……刀光剑影之间,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