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02章 后秦末帝姚泓:仁君的悲喜剧与佛系帝王养成记

悲壮的孤勇者: 唯一给这份“投降名单”增添了点硬核色彩的,是新蔡太守董遵。城破被俘后,面对檀道济,这位硬汉毫无惧色,怒斥道:“古人伐国,尚待士以礼。尔等不义之师,安敢如此无礼!”(《资治通鉴》引其意)话音未落,人头已然落地。悲壮,确实悲壮,但在晋军滚滚向前的铁蹄洪流面前,这点抵抗如同螳臂当车,瞬间被碾得粉碎。

长安,这座曾经的帝国心脏,此刻已是危如累卵。最后的决战时刻到了。姚泓大概也意识到这是背水一战,他亲率数万大军(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出城在青泥(今陕西蓝田)附近迎战晋军沈田子部(仅有千余人)。这本该是一场毫无悬念的“碾压局”,结果战场秒变大型“黑色喜剧”现场。

从未有过真正实战经验的皇帝姚泓,在深宫和书房里培养出的“王者之气”,在真实的刀光剑影面前瞬间破功。当他远远望见晋军士兵如狼似虎地冲杀过来,那震天的喊杀声、寒光闪闪的兵器,直接把他这位“佛系皇帝”给整破防了!他竟然……吓得调转马头,带头就跑!皇帝跑了?!主帅临阵脱逃?!这操作直接让后秦大军原地石化,然后瞬间引发雪崩效应——数万人的军团,被沈田子区区千余人追着屁股砍!场面一度十分“壮观”且“滑稽”。站在灞水西岸还没来得及投入战斗的后秦士兵们,看着皇帝陛下那绝尘而去的背影,内心估计是崩溃的:“陛下!您跑得比兔子还快,让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情何以堪啊?!这仗还怎么打?在线等,挺急的!”(青泥之败,《晋书》、《资治通鉴》均有载,姚泓怯阵奔退是关键原因)。这一跑,彻底跑掉了后秦最后一点精气神和抵抗力。

四、长安血色黄昏:佛心难敌刀锋(417年八月)

公元417年八月,长安城坚固的平朔门,在晋军猛攻下轰然倒塌。晋将王镇恶如同神兵天降,率军从河道乘蒙冲小舰(想象一下水陆两栖突击队)直冲入城!后秦皇宫瞬间乱成一锅粥,宫女太监哭爹喊娘,侍卫们四散奔逃。

面对这末日景象,姚泓似乎认命了。他默默地换上素服,准备履行一个亡国之君最后的“仪式”——投降。然而,他年仅十一岁的儿子姚佛念,却比他这个父亲看得更通透,也更有血性。这个早慧的孩子,用稚嫩却无比清晰的声音说出了残酷的真相:“晋人岂会真心留我姚氏性命?与其受辱而死,不如自行了断!” 说完这句震撼人心的话,小小的身躯毅然决然地转身,从高高的宫墙之上一跃而下!用最刚烈、最惨烈的方式,保全了帝王血脉最后的尊严。这一幕,成为了后秦灭亡过程中最悲怆的绝响。

姚泓目睹爱子殒命,悲痛欲绝。但作为君主、作为家族最后的象征(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他只能强忍哀恸,带着妻妾子女、宗室成员,步履沉重地走向晋军大营投降。那一刻,他的背影,或许比实际年龄苍老了二十岁。

然而,投降仪式只是更大悲剧的序幕,刘裕展现了他作为枭雄冷酷无情的一面。

集体处决: 姚泓的堂弟姚赞,带着宗室子弟及官员一百多人投降,本以为能保住性命。结果刘裕大手一挥,这些人被集体押往刑场处决!长安街头,血流成河,姚氏宗亲几乎被一网打尽。(《晋书》载刘裕“诛姚氏宗族”)

押解江南: 姚泓及其直系亲属、部分女眷,被作为最重要的“战利品”,押往千里之外的江南建康(东晋都城)。

建康刑场: 最终,在建康闹市,在江南百姓的围观下,姚泓被公开处斩,时年三十岁(虚岁)。后秦三代(姚苌、姚兴、姚泓)近三十四年的基业,就此彻底化为史书上的几行冰冷墨迹,消散在历史的风烟之中。一个以仁厚着称的皇帝,最终以最不仁厚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五、历史天平上的“佛系仁君”:生不逢时的悲剧注脚

后世史家回顾姚泓的悲剧,常常把板子打在他的性格上:“仁义柔弱做皇帝,兄弟纷争各自立”。北宋大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的点评更是犀利如刀:“姚泓的仁厚,若生在太平守成的年代,或许能成为一代贤君良主;但不幸遭逢乱世,这种仁厚反而成了导致亡国的阶梯。”(原文:“使泓有守文之资,虽德非汤武,其臣皆庸才,亦将有十世之安。” 而现实是“卒至亡国”)。仁慈,在弱肉强食的权力修罗场里,成了最致命的软肋。

然而,当我们跳出个人性格的窠臼,将视野放宽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就会发现,时代的洪流早已汹涌澎湃,绝非姚泓个人之力所能抗逆。

根基不稳: 后秦立国本就依靠武力征服关陇,统治基础极其脆弱。境内羌、氐、汉、匈奴等各族势力盘根错节,

不想错过《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更新?安装14看书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