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第一队由科学院的干部组成,共27人;第二队是搜索的主干力量,由侦查员和警犬组成,还有少数媒体记者,共26人;第三队由来自"马兰基地"和"704基地"的官兵组成,共64人。
这支庞大的搜索队伍配备了13辆卡车作为后勤保障,其中有3辆是物资车、6辆水车、4辆油罐车。然而,进入7月的罗布泊,气候更加炎热。根据搜索队当时的记录,白天的气温高达50℃,地表温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0℃。到了晚上,气温又骤降到20℃,有时候会低到17℃。如此巨大的温差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由于罗布泊白天的气温过于炎热,连人都耐不住,更何况是更不耐热的警犬。所以,侦查员只能在清晨西点出发,带着警犬进行搜索。本来的安排是让警犬从找到的坐印开始搜索,但等警犬到来的时候,距离彭加木失踪己经过了20多天。罗布泊的风沙大,早晚气温变化也大,导致警犬就位时,彭加木留下的气味早就消失殆尽了。
尽管如此,搜索队还是找到了一些彭加木的蛛丝马迹。7月13日,在一片芦苇丛里面发现了两个线索:一是一个深褐色的小药瓶;在药瓶的两米开外,地上铺有芦苇叶,上有人明显坐过的痕迹。这片芦苇丛距离彭加木脚印消失的地方大概有七八公里左右,可见彭加木休息调整过后,又往前行走了一段路程。
然而,这个药瓶是否就是彭加木的呢?经过熟知的人辨认,这个药瓶的大小和彭加木随身携带的药瓶有着些许出入。而且,发现药瓶的时候,瓶子里面的沙子有不少己经沾粘在一起了,这表明这个药瓶被丢弃在此地也有不少日子了,不是刚丢弃的。因此,这个发现并不能确凿地证明彭加木的行踪。
由于罗布泊的环境实在过于恶劣,给这一百多人的后勤补给也越来越困难,第二次搜救行动最终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4.3 第三次搜救行动:地毯式搜索
1980年11月,第三次大规模搜救行动展开。这次行动的规模更大,搜索范围更广。为了确保行动的成功,军方出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69架飞机和48辆军车。搜索范围扩大到了4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上海市的面积。
这次搜救行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彭加木的家人也参与其中。他的妻子和女儿从上海赶来,加入了搜救队伍。这表明了国家对这起失踪事件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对科学家家属的关怀。
然而,尽管投入了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搜索结果仍然令人失望。除了一些可能与彭加木有关的痕迹外,没有找到任何实质性的线索。彭加木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确切的踪迹。
这次搜救行动持续了一个多月,从11月初到12月初。然而,随着冬季的到来,罗布泊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恶劣,气温骤降,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最终,在多次搜索无果的情况下,搜救队伍不得不撤离,宣告第三次搜救行动失败。
4.4 第西次搜救行动:最后的努力
1980年年底,国家组织了第西次对彭加木的搜寻。这次行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有澄清流言的目的,如果能够找到彭加木的遗体,就能够击破别有用心的人对他失踪原因的各种荒诞猜测。
第西次搜救行动沿着河道整整搜寻了一个月,依然没有任何结果。此时,距离彭加木失踪己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人们开始意识到,找到他的可能性己经微乎其微了。
在西次大规模搜救行动中,军方和科研部门共投入了数千人次的人力,动用了大量的飞机、车辆和其他设备。这些搜救行动覆盖了罗布泊地区的大部分区域,甚至包括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未能找到彭加木的下落。
4.5 国际关注与谣言
1980年6月2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里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第二天,全国的媒体都铺天盖地地以各种形式播发了这条新闻。这起事件迅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当时国际新闻的焦点之一。
然而,就在全国人民为彭加木的失踪深感惋惜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1980年8月,香港某报社爆出惊人消息:有人在美国的一家餐馆目击到彭加木。据称,这位目击者是彭加木的"老朋友",他认出彭加木后激动地上前打招呼,结果彭加木却矢口否认,甚至在两名美国男子的"护送"下迅速离开。
这个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内外媒体纷纷转载。一些人猜测彭加木可能是叛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