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约100mg纯度为98%的秋水仙碱,这个剂量足以致人死亡。
秋水仙碱中毒的症状与急性胃肠炎极为相似,这也是导致医院最初误诊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周立人能及时坦白,医生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解毒措施,或许就能挽救张某某的生命。
3.3 最后的遗言:"我才25岁,我还想活"
4月13日下午,在经历了六天的痛苦折磨后,张某某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意识清醒的最后时刻,他紧紧抓住父亲的手,用尽全身力气说道:"爸爸,我才25岁,我还想活......"
这句话成为了张某某最后的遗言,也是他对生命的无限眷恋和渴望。然而,无情的毒素己经侵蚀了他的整个身体,医生们回天乏术。
下午1点07分10秒,张某某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姐姐跟随护士穿过一重重门,签下了弟弟的死亡通知书。这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痛苦和遗憾中戛然而止。
张某某去世后,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他的书桌上还放着准备参加模拟法庭的资料,角落里贴着模拟法庭流程的便利贴依然整齐。那本被折角翻过无数次的笔记本上,写着"4月模拟法庭,5月论文初稿,6月律所实习"的计划。然而,他连论文答辩的那天都没等到。
西、真相大白:警方的侦查与证据链
4.1 报警与立案:迷雾中的调查
2024年4月12日15时41分,湖南省湘潭市公安局雨湖分局接群众电话报警称:湘潭大学在读研究生张某某(男,25岁)疑似被人投毒。
警方接警后立即开展调查工作。通过对张某某的临床表现和就医过程进行分析,警方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起投毒案件。随后,警方对张某某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展开了全面调查。
4月17日,经过缜密侦查,警方将目光锁定在了张某某的室友周立人身上。当天,周立人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在周立人的住所,警方查获了一个棕色小瓶,瓶身标签己被撕掉;在他随身携带的药包中发现多颗药丸;在张某某保留的麦片中,均检测出超正常量的秋水仙碱成分。这些证据链完整地证明了周立人投毒的犯罪事实。
4.2 关键证据:秋水仙碱与"游魂行动"笔记
秋水仙碱是一种剧毒物质,也是本案中的关键证据。通过对张某某的尸检和对残留麦片的检测,警方确认张某某系急性秋水仙碱中毒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更令人震惊的是,警方还查获了周立人的一本笔记,其中记录了他的犯罪动机和心理活动。在这本名为"游魂行动"的笔记中,周立人写下了"低劣基因必须清除""这狗东西,害得我共情能力下降,差劲的基因得清除掉!"等极端言论。
这些笔记内容首接证明了周立人投毒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有预谋、有计划的犯罪行为。他对张某某的敌意己经达到了极端的程度,甚至将对方视为需要清除的"低劣基因"。
此外,警方还发现,周立人早在2024年1月就开始从网上下载关于秋水仙碱的资料,并购买了该剧毒物质藏于寝室衣柜。这表明他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策划这起投毒案件。
4.3 犯罪动机:报复与测试的双重心理
在审讯过程中,周立人承认了投毒的事实,但对于犯罪动机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方面,周立人表示,他投毒是因为与室友的矛盾不断升级,尤其是在得知室友联名要求学校调换宿舍后,他感到被孤立和排斥,于是产生了报复心理。
另一方面,周立人又辩称,他往室友周某某的麦片中投秋水仙碱"只是想测试",观察周某某服用后的身体反应,为自己制痛风类药做准备。他声称自己体检时发现尿酸偏高,虽然还没出现痛风症状,但突发奇想决定自己制作痛风预防药。
然而,周立人的这一辩解显然站不住脚。因为他投放的秋水仙碱剂量高达100mg,而正常治疗痛风的秋水仙碱日剂量不超过6mg。如此大的剂量,明显超出了"测试"的范畴,足以证明他具有杀人的主观故意。
此外,周立人还在笔记中明确表达了对张某某的敌意和杀意,这进一步证明了他的犯罪动机是恶意的、有预谋的。
五、法庭交锋:从一审到上诉的法律较量
5.1 一审开庭:铁证如山的指控
2025年1月9日上午,"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在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开庭当天,湘潭大学学生、老师自发到场,现场座无虚席。2